华龙一号背后的故事毫厘之功如何炼就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丰家卫通讯员蔡秀珍

年5月23日,广西防城港核电3号核岛穹顶吊装成功,中建二局建设者首次成为华龙一号“1毫米”精度的“建”证者。

今年9月25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黄埠镇红海湾西北岸的太平岭核电项目2号机组核岛完成“穹顶”吊装,“1毫米”的中国精度再次在大国重器“华龙一号”镌刻。

从制造到“智”造,焊接机器人广泛应用

此次完成吊装的太平岭核电项目2号机组核岛“穹顶”是中建二局参与建设的第4个“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早在年,中建二局就开始参与到国家首批“华龙一号”机组建设。相较于本次太平岭2号机组核岛“穹顶”吊装的轻车熟路,二局建设者在年首次完成防城港“华龙一号”核电站3号核岛穹顶吊装时却面临不小的困难。

防城港核电3号核岛的穹顶是个外形酷似巨型“帽子”的半球体,穹顶高度超过13米,直径45米,相当于3.5个标准篮球场大小。但是当时裁剪钢板的机器只能裁切直线,而“帽子”的构件需要弧线,这也是铆工班班长王红星被难住的原因。

市面上最大的地规无法满足华龙一号巨型钢板的绘制需求。“这就相当于让你在纸上画直径10厘米的圆,但是给你的圆规最大只能画2厘米。”

既然没有现成可用的“圆规”,那为什么不能自己造一个?在王红星的启发下,铆工班的成员集思广益、反复打磨,终于成功制造一个“画圈”的秘密武器—超长版地规,保证了裁切的精度和不同形状的要求,最终编织了一顶完美的“帽子”—核岛穹顶。

其实不仅穹顶,核电站是在每1毫米的精度上积累起来的。近年来,中建二局建设者在预制环节融入了智慧建造,逐步研发不锈钢薄板的TIG自动焊、预埋件自动焊接机器人,核电品质、中国精度进一步有了智慧技术的全力加持。其中,预埋件自动焊接机器人充分解决了核电领域焊接预埋件数量多、质量要求高的难题,施工人员只要将机器人的固定工作台夹具根据焊接型号完成定位调整,这位“焊”将将用3倍于人工的工效开展焊接作业。目前,焊接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核岛8万多个预埋件预制工作中,并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等多次亮相。

从图纸到动画,把控“吊装精度”

防城港“华龙一号”核电站3号核岛穹顶吊装时,时任项目总工程师的刘军犯难如何把预制好的穹顶从地面一次成功吊装到60多米高。“整个吊装过程可以比作给一个杯子盖上盖子,最终确保这个杯子密闭。而核电建设的标准非常之严苛,误差不允许超过毫米,相当于我们要实现刀刃与刀刃的对接!”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实现这样精确的误差条件,仅仅在图纸上把穹顶“画”出来,远远不够,刘军想要达成的效果是“画”出动态的穹顶。

这样的想法推动了国内首次把BIM技术应用到核电建造过程中,模拟了吊装的全过程,运用BIM模拟将整个吊装过程提前可视化和动态化呈现,把不可预知的因素通过一次次动态模拟变得清清楚楚。

核岛筒体钢衬里施工是整个工程施工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有着极大的施工难度。传统工艺采用现场分块安装+焊接作业,当钢衬里模块提升到位后,12块模块在高空对接后进行拼装焊接,这对核级焊工高空作业要求和焊缝的质量要求极高。

“既然高空作业风险高、难度大,为何不参考穹顶吊装的思路,也采用车间预制、现场拼装焊接、整体吊装的方式进行施工呢?”太平岭项目创新团队提出了业界前所未有的大胆想法。这就相当于把一片一片拼起来的“积木”,变成先拼成一圈,再一圈一圈地往上摞。

钢衬里模块化技术落地并运用于太平岭2号核岛,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还能节约核岛土建施工主线工期达54天,创效近万,引领国内核电钢衬里模块化施工技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