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本为佛家用语,意为破除偏执,实现圆满、融通。苏轼在《答子由颂》中说:“五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
比如《楞严经》卷四,如来云:“地水火风,本性圆融。”
简单地说,圆融就是让所有的事情都圆满融洽,这是新世纪里处事谋生的第一个准则。不知道圆融的人,纵使有再好的能力、学识、条件,也没有可以伸展发挥的空间与舞台,圆融是在乱象环境里创造成功成就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譬如教室里的八盏灯,同时打开,则每盏灯的光,互相交错,彼此不相妨碍,这就是融和、融合、交融。灯和灯彼此是个别独立发光的体,但所发出的光是相互融通的,每盏灯在放光,光与光交互集中在一起,光的亮度便相对地增加,个体之间不但不相妨碍,且是相辅相成。
01圆是中国人的幸运符号
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在古代中国人的眼里,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圆是完整的、周全的,没有缺欠。所以“满”和“圆”构成的“圆满”一词,浸透着中华民族先民最朴素的哲学:圆则满,满则圆,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
天地宇宙的圆转,自然造化的圆融,人情世态的圆通,因果轮回的圆明,艺术审美的圆妙,阖家团聚的圆满,这一切,都与圆密不可分。
圆是中国人的幸运符号,代表吉祥、美满。每一个人辛苦一辈子就是希望在盖棺论定的时候,能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圆是中国人的最爱,吃的、穿的、戴的、用的,大大小小,几乎都和圆有关,圆被中国人认为是最美丽的图形,各种饰品的图纹,差不多都是从圆形变化出来。
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对天地的最初揣想;外圆内方,既是中国人理想中的圆满性格,也是古钱币中最为常见的形状。对中国人而言,圆就是聚,圆就是从终点回到起点。圆,象征着中国人对于团圆的渴望。
中国人喜欢圆,所有一切与美好、完善有关的人、事与物,一定也和圆字互相关联,譬如做人很周到,称为圆融;事情很顺利,称为圆满。可惜现实的人生很难圆满周全,不能事事令人称心如意。
月的阴晴圆缺,总是圆满少而残缺多,从初一盼到十五,终于由上弦月等到满月,可是才过了十五,又由满月逐渐成为下弦月。
02圆融不是圆滑
人生的圆,只是一个意象,很难加以具体化、规范化。怎样才圆?在图形上我们可以用圆规来测量,可是在人生之中却很难定论,往往才说恰到好处,便已经不够恰到好处。
宇宙的现象,瞬息万变,就像天上的浮云苍狗。人生的圆,常会有变化,因为大环境在变,我们个人也会受到影响,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我们人生之圆的圆,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就会东倒西歪,失去均衡。
圆融与圆滑,相似而不同,前者是赞美人的话,后者是批评人的话。圆滑是利己,圆融是利他。两者虽是一字之差,思想境界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圆融指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圆满融洽,非常周到,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会考虑到别人的处境。
圆融的人处事通达,人际关系讲求和谐,心中有爱,不只爱自己,也能够爱别人。积极方面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圆融的人,凡事讲求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宇宙的一切现象,皆以得中道而存在。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最难的是求得恰到好处,如何在两难之间,得到一个平衡点是很不容易的。
圆滑,堪称人的本能。《菜根谭》里劝人“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其中自有作者之良苦用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以圆滑而自卫且未损害他人,尽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从社交的角度看,为人适当圆滑是一种良好的社交能力的体现。
据马斯洛的估计,世上大概只有1%的人,最后能成长到上述这种“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圆融逍遥、充满智慧的人生境界。
圆滑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也是很周到的样子,但是骨子里却和圆融的人大相径庭。圆滑的人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去伤害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表现得十分卑微,努力去讨好别人,说阿谀的话,说奉承的话,说巴结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凡事畏首畏尾,没有担当,不像圆融的人,柔中带刚,处世很有原则,刚毅果敢,勇于承担。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不改本色、不忘初心,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圆融的人执守中道,圆滑的人则如墙头草两边倒,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点骨气也没有。圆融的人追求人生的圆满完善,圆滑的人则是消极妥协,模拟两可,没有定见,没有原则。
03圆融者的特质
圆融的人秉持中道,以为人生的准则。中道并不是固着在一个点上,而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孔子离开鲁国,迟迟而行;孔子离开齐国,接淅而行。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国,孔子舍不得离开;齐国国君好货、好色,孔子来不及把米饭煮熟,捞起洗过的米就走人。该快就快,能慢就慢,恒无定准。
孟子也是如此。宋王馈金七十镒而受、薛王馈金五十镒而受,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因为孟子在宋国有远行,在薛国有安全上的危险,所以可以接受宋王、薛王的馈赠;但是在齐国没有任何事情,齐王馈兼金一百,则是在贿赂,孟子当然不能接受。所以,该拿才拿,不该拿就不拿,不是拿与不拿的问题。
孔子与孟子心中都有一把尺,衡量是与非、得与失、正与邪、善与恶。处事圆融的人都是如此。
圆融的人人格成熟,凡事不会只想到自己,也会想到别人。懂得尊重别人,是人格成熟的特征。圆融的人处事通达,面面俱到,态度谦让,心胸宽厚。
清代康熙皇帝大学士张英的家人在家乡与邻居争一墙之地,张英作诗:“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果双方各让三尺,而有“六尺巷”的美谈。
所以说,圆融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外在是宽容,内涵是冷静,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
拥有这样的心态,你不仅能保护自己,融入社会与大家和谐相处,也能让自己暗蓄力量,悄然潜行;不仅能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还能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04圆融才能舍得
放下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圆融的人有充分的智慧在取舍之间做正确的判断,能取才取,该放就下。放下压力才能获得轻松,放下烦恼才能获得幸福,圆融的人有提起的勇气,也有放下的智慧。
整天忙碌不休的人,得到的只是焦虑与疲惫。
有一个英国探险队到非洲探险,找了一些非洲土著帮忙提行李和当向导,连续走了五天之后,要求休息二天,因为日复一日的赶路,灵魂会追不上。我们常常忙到家人找不到我们,我们也找不到自己。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逃不开这个魔咒。
北宋丞相晏殊却是个例外。
他是宋词的一代词宗,当世文章大家,积极提携后进,桃李满天下。
他14岁起进入仕途,为官五十余载,步步高升,政绩斐然。
他一生性格圆融,从容处世,是历史上难得的“太平宰相”、“富贵闲人”。
欧阳修曾评价晏殊:“悠游富贵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其实,晏殊也有铁血怒目之时。
只是他处世自有智慧。居逆境时,不悲不怨,不困于过往,只积极向前。处顺境时,不骄不妄,不强求未来,只珍惜当下。
放下是人生很难的课题,并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常常是心里知道要放下、想放下,却放不下,主要是心里有挂碍,对事理还不够通达,另外,就是没有决心与毅力。
有一位青年背着一个很重的包袱来找智者,他问智者:“我是那样孤独、痛苦和无助,长期的的跋涉使我疲惫不堪,为什么还是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智者问:“你的包袱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受伤后的哭泣、寂寞时的烦恼……”
听完后智者将青年带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智者说:“你扛着船赶路吧!”
青年很惊讶,船这么沉怎么扛得动?
智者微微一笑:“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他就会变成我们的包袱。”
圆融的人看破、看透之外,还能剑及履及,该放就放,不管是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爱憎之心全部放下,因为圆融的人知道不能一直抓着痛苦不放。放下痛苦,才能得到快乐;放下烦恼,才能得到幸福。
说放下就放下,人生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人生迟早全部都要放下。放下了才会知道早就该放下;放下了才会知道放下并不难;放下了,心就自由。心的自由是快乐的泉源,是幸福的基础,心的自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圆融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努力学习放下。放下执著,就能豁然通达;放下贪念,就能知足常乐;放下傲慢,就能谦虚为怀;放下恐惧,就能平安喜乐;放下自卑,就能自得自信;放下忌妒,就能欣赏别人;放下仇恨,就能释放自己;放下烦恼,就能悠游自在。圆融的人能够接受人生的不圆满,所以才能够享受圆满的人生。
有人问佛:“通过修行,最终得到了什么?”
佛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再问:“那您还修行做什么呢?”
佛微笑:“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失去的东西。”“我失去愤怒、忧虑、悲观和沮丧、焦虑不安,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贪嗔痴三毒,失去了凡夫俗子的一切无知习气障碍,也失去了对老去和死亡的恐惧。”
修炼不是为了得到,而是放下!
人的一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手的,时日渐远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一个过渡。
我们很容易放下有形的重物,却放不下无形的思虑,压垮自己的往往不是有形的重物而是无形的思虑,圆融的人知道要放下就要从无形的思虑开始,心放下了,人就放下了。
圆融的人处世通达,与人无争、与世无争,放下欲望,但不是放弃生活,生命是活生生的真实的存在,放下只是放下生命的多余。一个人能放下多少,幸福就有多少。圆融的人随缘自在,不贪不求,不会自己困住自己,自己绑住自己。
愚者自缚,圆融的人反是。有一种境界叫放下,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智慧叫包容。圆融的人既能放下,又能舍得,而且能够包容。
圆融处世,宠辱不惊,才能顺遂自在。
圆融,才是人一生的福气之源。
参考文献:朱荣智著,《放下——幸福人生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