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高中14篇带答

北京治白癜风 的医院在哪里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高考古诗文默写复习方法

1.劝学

《荀子》

1.(年大纲全国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年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年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4.(年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尖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年全国卷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輮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过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輮使之然也”。

6.(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劝学》中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时,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7.《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印证了这句话。

9.《劝学》中表现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意思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劝学》中,作者用“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劝学》中,以蚯蚓设喻,说明先天条件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写蚯蚓先天条件的语句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劝学》中指出人只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2.逍遥游

庄周

1.(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庄子·逍遥游》指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年全国卷Ⅱ)《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年全国卷Ⅰ)《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飞起,“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也就是飞行的 了。

1.《庄子·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举例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庄子·逍遥游》中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5.《庄子·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庄子·逍遥游》中举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状态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8.《庄子·逍遥游》中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9.《庄子·逍遥游》中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0.《庄子·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句描写鹏鸟飞向高空时表现出的力度和高度,展现了鹏鸟一飞冲天的磅礴气势。

11.《庄子·逍遥游》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飞行时的状态的两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2.《庄子·逍遥游》中“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两句意思是草芥可以在低洼的地方浮起。

13.《庄子·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可以背负起青天而没有谁能阻止它的句子: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4.《庄子·逍遥游》中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描写鹏鸟,表现其身躯庞大的句子: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15.《庄子·逍遥游》中说明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联合一乡百姓的人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16.《庄子·逍遥游》中说明德行能合乎一国之君的要求,能力能取得全国信任的是: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17.《庄子·逍遥游》中表现宋荣子能分清内外荣辱的界限的句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18.《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对荣华富贵的态度: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9.《庄子·逍遥游》中说明要达到逍遥的真正境界,必须忘掉自我和不求有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20.《庄子·逍遥游》中说明要达到逍遥的真正境界,必须不求有功和淡泊名利: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1.《庄子·逍遥游》中表现斥鴳自视甚高的句子: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3.师说

韩愈

1.(年大纲全国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龄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年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年北京卷)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之类的人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不必比自己的弟子 的原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在《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在《师说》中韩愈从正面说明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说》中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道理相同的两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6.在《师说》中韩愈用反问句提出择师的态度应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师说》中批判对待学习的舍本逐末的行为的句子: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在《师说》中韩愈指出文中的老师和教小孩子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句子: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师说》中点明写作缘由的句子: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师说》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1.在《师说》中作者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沉痛慨叹的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2.《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13.在《师说》中作者认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的原因: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4.在《师说》中作者认为因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的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阿房宫赋

杜牧

1.(年重庆卷)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2.(年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的临幸。

3.(年全国卷Ⅰ)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4.(年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写阿房宫占地很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5.(年全国卷Ⅲ)《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屋的椽子,“多于机上之工女”,嘈杂的音乐声“多于市人之言语”。

1.作者展开想象,写阿房宫中歌舞效果的句子: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用非常简练的语言写出秦统一天下的气势和阿房宫建成的句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3.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4.写秦人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的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5.交代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6.写六国统治者金玉珍宝来源及其数量之多的句子: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7.写阿房宫在地理上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的句子: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8.作者借古讽今,提醒唐敬宗要爱惜民力,不重蹈秦亡覆辙的句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都渴望平安富足的句子: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10.总括秦王穷奢极欲的生活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对秦统治者残民以自肥的行为作了有力抨击的句子: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1.杜牧在本文中 总结,秦国的灭亡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2.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从侧面烘托出阿房宫豪华壮丽的句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3.与文章开头呼应,描写秦国灭亡的句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4.写人在建筑交错繁多的阿房宫中迷失方向的句子: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15.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句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6.描写秦始皇喜繁华 ,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句子: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7..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8.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 。

19.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0.通过外貌与神态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宫女对君王宠幸的期盼之情的句子: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1.“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两句交代了阿房宫里的宫人来源。

22.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阿房宫里的走廊及屋檐的形状: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3.用故作疑问的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中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的句子: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4.将阿房宫建筑的木材使用之多和百姓的辛勤劳作进行对比,将两者对立起来,突出了秦统治者和百姓之间的矛盾的句子: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25.将阿房宫建筑的细节和百姓的辛勤劳作的成果进行对比,将两者对立起来,突出了秦统治者和百姓之间的矛盾的句子: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6.连用五组排比,写出了阿房宫的宫人梳妆打扮的情景和君王宫车经过的震撼,但得到的结果却是“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失望之情表露无遗。

27.用比喻的修辞表现阿房宫宫殿之多、之密以及向中心攒聚的整体布局特点的句子: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8.“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两句写出了老百姓对于秦始皇的暴戾行为充满了怨气。

29.“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两句写出了秦始皇越来越骄横顽固、专制极端,为后文写全国各地纷纷起义作了铺垫。

30.“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两句用假设的语气发表议论,说明六国国君不够爱民是被秦灭国的根本原因。.

3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用假设的语气发表议论,说明秦始皇建立的强大的秦帝国没法延续下去的根本原因是不够爱民。

3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4.杜牧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的穷奢极欲。

35.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两句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6.杜牧在本文中 总结,秦国的灭亡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赤壁赋

苏轼

1.(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年全国卷Ⅲ)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年全国卷Ⅱ)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年全国卷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5.(年全国卷Ⅱ)苏轼在《赤壁赋》中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而未尝往也”;月亮时圆时缺,“而卒莫消长也”。

1.苏轼与好友在江渚之上以何为生以何为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勾勒出曹操大战前雄心勃勃的形象,表现了他的文韬武略。

3.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用拟人的手法借箫声表现愁情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抒发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情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6.正面描写箫声悲伤幽怨的句子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7.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8.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9.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观点。

10.“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天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作者以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它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2.写飘飘欲仙的神态,抒发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得超然之乐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3.描绘出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5.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6.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7.结尾两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景。

1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两句写当时作者以及朋友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画意。

19.“山川相繆,郁乎苍苍”的山水胜景让人想到当年曹操赤壁之困的往事。

20.写清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2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唱出了作者在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顾及自己,自己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

22.可以悦目润耳,尽情享受的自然宝藏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6.氓

《诗经》

1.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写女子为人妇后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句子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写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却怀有二心,集中表现这种鲜明对比的两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5.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6.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未见到心上人的表现是:泣涕涟涟;见到心上人的表现是:载笑载言。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9.女主人公不再相信爱情,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0.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 其德。

11.运用比兴手法,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2.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3.写女子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无限感慨的诗句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7.离骚

屈原

1.(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年全国卷Ⅰ)《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1.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3.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 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4.通过“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写“我”的芬芳和光泽混杂,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以此表现自己洁身自好。

5.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6.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7.描述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8.借先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9.表现诗人嫉恶如仇、宁可突然遭遇死亡也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0.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万死不辞的语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1.表达人生在世虽然各有各的乐趣,但诗人唯独把爱美德当做常态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2.表现作者只求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不了解也不在乎的句子是: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13.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在“退”后继续修养品行的句子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4.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15.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6.屈原通过加高帽子,加长佩带表明要使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7.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8.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9.用不同的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0.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21.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2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两句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里发出的慨叹,表达了他不懈地追求自我修养,以美政举国的理想虽死不变的心声。

23.通过写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句子: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2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体现了作者用崇尚忧国忧民的美德约束自己,即使为此牺牲生命也不会后悔。

8.蜀道难

李白

1.(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李白《蜀道难》中“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