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观众更好地借助馆藏文物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以及文物背后所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遴选重要馆藏中「鼎」类,从铸造装饰技法、用途分类、铭文释读等几个方面尝试为大家建立一个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从萌芽到鼎盛的发展脉络的认识。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长河中,青铜时代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重要地位。
源流
现在我们一说鼎,潜意识里大多都是青铜器,但「鼎」这种容器并非是起源于商周。从距今大约年的裴李岗文化到距今大约年前的龙山文化,「鼎」这一器型不断完善并在中原大地推广开来。而且我们能清楚的知道,鼎这一器型在出现之初就担任着饪食器和盛食器的双重功用,这一特征在铜鼎阶段仍有保留,但也有区别。其实就是分得更细了……
因此,在铜鼎(尤其是年代比较早的铜鼎)的身上,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承袭自陶器的圜底、锥足等特征。圜底便于器物快速、均匀地导热,好比家里炒菜习惯用大勺而非平底锅;锥足便于安放于铸造,好比圆规尖头更便于定点。
眉鼎
商代食器
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馆藏的这件商代的眉鼎得名自器物内底的族铭,在象形的眉毛处有一指示标记,释为「眉」。根据类型学来分析它的外形特征,无论是微微外侈的锥足,还是它微微“下垂的小肚腩”都是非常典型的殷墟早期风格特点。
从工艺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件标准的利用模范法倒浇所制作的三足圆鼎。我们仔细观察这件器物外表能明显发现几道范线,从口沿一直到锥足的底端,同时结合器底的痕迹我们分析其应该是由三块含足包底的外范铸成。这里需要说的是,一般都是针对容器来做的,一般都是实心儿的铜器,比如剑、钺之类的。
从纹饰的角度来讲,这件器物也具有非常典型的早期铜器的特征,通体几乎素面无纹,仅在肩部有一条由兽面纹组成的带状装饰,带有非常强烈的早期艺术的粗犷美。线条、层次、花样都比较简单,没那么多花活。
巅峰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中国古人的冶炼铸造和雕刻工艺在不断进步,在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迎来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鼎盛期。因此,在赏析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时,我们应着重从铸造工艺以及装饰手法两个角度来进行。铸造工艺一般情况下表现在范线、铜胎质量上;而装饰手法则体现在纹饰的层次以及复杂程度上。
版方鼎
商纣王二十二年(约公元前年)食器
铭文释读:
乙未,王宾文武帝乙乡日,自裔(阑)协。王返入阑。王商(赏)坂贝,用乍(作)父丁宝阵奔。才(在)五月,往(唯)王廿祀又二。鱼。
馆藏这件方鼎属于十分典型的商晚期样式。与前文所提到的眉鼎相比,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她更显精致的气息。
版方鼎侧视
我们先从整体的铸造技法来看这件器物。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与眉鼎截然不同的四足方鼎,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两种鼎的外形风格,或圆或方,足的数量随外形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在鼎的四角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扉棱,这既是范铸的痕迹,也是古人聪明才智的体现,将范线和装饰需要融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扉棱。此外,从整体的厚度来看,这件器物相较于眉鼎也是有极长远的进步。
在纹饰方面,版方鼎也较眉鼎更显复杂,但线条分明,层次清晰,不显杂乱。自上而下首先是口沿下的带状的一头双身蛇纹,李学勤先生称其为“肥遗”,王世民先生则称其为“双身上卷尾的龙纹带”。综合考虑到“肥遗”的形成年代和背后所代表的灾难含义,个人认为理应存疑,因此采用单纯的描述法来对其进行表达。马承源先生在著作《中国青铜器研究》中也有关于纹饰的相关论述:「古人为了全面表现走兽和爬虫的形象,除了绘成正视的兽面以外,还需显示兽类的躯体,而躯体只能从侧视来表现,并以对称的方式展开。」
同时,这一层的纹饰也可凸显商代晚期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期的装饰特点。除清晰可辨的主题纹饰(一首双身蛇)外,在其上还有排列规矩的几何纹填饰其间。在主体纹饰之外,则间饰以三角形结构为主的几何纹和云雷纹。在蛇的两侧展开图中,我们也能明显发现在身躯转折处两侧各有四个圆形凸起,每个圆形突起之上还有五个小的乳钉纹装饰。李学勤先生则在文章中对这一区域的描述为「缀有涡纹,以雷纹衬地」。
装饰以兽面的柱足
这一时期的纹饰早已突破早期的朴素的风格,开始在器物全身进行装饰,基本上可以用“满铺”来形容。仍以版方鼎为例,我可以看到在鼎足上仍有精美的牛形兽面纹样,并配合以弦纹,将器身大段出现乳钉纹所带来的圆滑感在底部以强烈的线条感进行收束,不得不说一句“雅正”。
其实版方鼎还算朴素的,很多鼎盛时期的器物真的是铺满了各式纹饰,从头(有些是耳)到脚,从上到下。比如我馆馆藏的「犅伯卣」……
从左至右:眉鼎、册鸟豆鼎
从青铜器产生到这一时期为止,暂且可以称其走完了第一个具像化历程,从简单的几何纹到以兽面纹为代表的复杂纹饰的规范化、具像化是这一历程最重要的成果。
礼制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一般都是以礼器身份出现的,所以必然在某种层面上是研究礼制的重要实物资料。随着鼎这种特殊的器型从生活用具中逐渐脱离,渐渐形成了不同等级使用数量和使用方式的规范或习惯,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用鼎制度”。关于用鼎制度,学界一般着力于周代,对商代的定制研究较少,想必也是囿于资料限制的缘故。
但版方鼎的发现对于帮助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用鼎制度乃至商代晚期礼制都具有重大意义。借助版方鼎内壁37字铭文我们可窥伺一二。
版方鼎内壁及内底铭文拓片
资料来源:参见参考资料[6],第61页
根据李学勤先生、黄天树教授、彭裕商教授等诸多专家的考释,这件器物对于古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为有明确纪年的帝辛时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商纣王)标准器,铭文提供了完整的周祭资料,且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关专家研究,合乎周祭祀谱,纠正了此前部分学者关于周祭之于康丁的观点。
二、铭文中提到的「阑」这一地名两次出现(铭文右起2-5及3-3),即帝辛从阑出发进行周祭,祭祀结束后又返回阑。这纠正了此前学者关于这一地点应位于河南郑州的推测,彭裕商教授认为「阑」应当为殷墟地区无疑。
王作左守鼎
西周晚期食器
馆藏的这件王作左守鼎是极为罕见难得的周王自作用器,体量宏大,纹饰构图精美,正如孙华老师所说“它是西周后期铜鼎中等级最高也是最难得的艺术佳作。”
王作左守鼎线稿及结构示意
资料来源:《保利藏金(续)》,岭南美术出版社,年,99
在纹饰上,这件器物也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首先来看它的布局,明显有别于我们常见的左右对称布局,而是采用了同向旋转的方式来安排十二个以云雷纹做地纹的大型凤鸟纹样,具有韵律感。专家从凤鸟的冠羽、尾羽等细部特征结合线条风格推测应当属于夷王时期或稍晚。
从铸造技术来讲,根据目前遗留的铸造痕迹我们可以推测整体应当是一次浑铸成形,这种整体厚重的大体量青铜容器的制作离不开西周时期青铜冶铸工艺的长足进步。
王作左守鼎侧视细部
浇铸方式仍然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青铜容器常采用倒浇法,但在西周以前,由于缺少芯撑的使用,器物铸型的规范和稳定难以保障,使得我们较少看到早周时期大型青铜容器。
王作左守鼎根据铭文分析应当属于俞伟超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镬鼎”,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西周时期“鼎簋制度”中的“鼎”。参见参考资料[12-14].
王作左守鼎内壁拓片
孙华先生将铭文释读为:“王作彝。左守。”其中,(音商)是烹煮用途,因此它应当属于饪食器,也即镬鼎。
那我们说鼎簋制度、说九鼎八簋的时候说的到底是什么鼎?有什么区别?还有没有其他鼎?
不同学者对于西周鼎制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都认同最少会分为三大类型,其中第一种镬鼎,在体量上他们是最大的,在用途上他们是饪食器,也会根据不同食材分鼎进行烹煮,也能行程鼎序;第二种是升鼎,也被称为正鼎,就是我们在说鼎簋制度时所说到的鼎,是用来盛装镬鼎烹煮好的牲所用的盛食器;还有第三种应当是羞鼎,也是盛食器的一种,但是它是用来装调味品的,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一部分还应细分为羞鼎和铏鼎两种。
王后鼎
战国时期食器
馆藏这件王后鼎体量小巧,净高大约只有王作左守鼎的2/5,应该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羞鼎。
发展
四足圆鼎
西周中期食器
这件作品非常特殊,它明显有别于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这种鼎足和外形匹配的原则,王世民先生根据纹饰以及器型推断这件器物应属于西周中期偏早,是盨的前身。
四足圆鼎线稿及结构示意
资料来源:《保利藏金(续)》,岭南美术出版社,年,
虽然四足圆鼎目前仅此一例,但无论是圉方鼎还是滕侯方鼎,作为出土器物所呈现的两耳前后对称分布的纹饰以及呈椭方形的四足外形都是西周早中期极为流行的样式。
因此,借助这件器物我们要了解一个关键节点——器物类型和纹饰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并非一成不变。
王后鼎线稿及结构示意
口沿处有铭文1行5字:王后之御器
资料来源:《保利藏金》,岭南美术出版社,年,
如王后鼎,作为战国时期燕国王室用器,这种在弦纹间用云雷纹勾连并使用朱漆填饰的装饰手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明显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地方诸侯国早期风格。
叠瓣龙纹鼎
春秋晚期食器
这件作品在造型风格上具有典型的楚地风格,应流行于春秋时期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域。
叠瓣龙纹鼎侧视细部
在铸造技艺上,这件作品也如同湖北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其他楚国重器一样,部分采用失蜡法来进行铸造。在鼎外壁,嵌接以六条头生双角、大尾上卷、形态怪异的龙形生物,并且在颈部划分出鲜明的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自鼎耳至口沿下方,为细密工整的交龙纹;下部则是四行垂瓣,好似莲花,上下相叠,并且在内部填饰以交龙纹。在四行垂瓣中又可细分,上层两行线条细密,下层两行纹饰粗犷,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对比,足以彰显楚国地区傲人的经济实力。
尾声
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后世王朝少见如商代中晚期所呈现出来的青铜冶炼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在纹饰上的模式化、简便话;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铁器的出现撼动铜器在当时的统治地位。
此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商代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神权社会,商王最重要的社会角色是大祭司,是“神王”,因此在这一阶段,青铜器更具有“神权色彩”,或许在制作上更虔诚也说不定;而进入西周以后,所谓礼制实质上建立的是“人权社会”,周王最重要的社会角色是“天下共主”,是人王。
本文所录偏颇之处,还望各位先学前辈多多批评指正。
外编
还有许多重要馆藏青铜鼎囿于篇幅原因没有展示,现选取部分附于文后,与君共赏。
册鸟豆鼎
商代食器
兽面纹方鼎
师酉鼎
西周食器
龙虎钮盖变形交龙纹鼎
春秋时期食器
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