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优秀的画家丢勒AlbrechtD

北京看皮肤病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2392.html

丢勒作品赏析,小编把其著名作品穿插在文章中,便于阅读。(黑字为作品图片添加赏析的文字部分)

《亚当与夏娃》作品省略

丢勒26岁时的自画像(戴手套的自画像)

解析:作为自画像之父,他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此画又名《戴手套的自画像》,这是丢勒26岁时画的著名的自画像。画面上,丢勒一幅潇洒的骑士模样。他内衬镶有花边的百褶紧身衣,外穿滚着黑边的紧袖外套,头戴一顶黑白条相间的软帽,手握白色手套,肩上披着一袭褐色斗篷。这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丢勒卷曲的长发,随意披落在两肩,一撮稀疏的褐色胡须,使26岁的他显得老成持重。画面的背景,是一扇敞开的窗户,窗外依稀可见夏日北欧美丽的风光。窗外的风光隐喻着丢勒那段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的难忘之旅。自画像在16世纪的欧洲并不普遍,丢勒创作的一系列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件非常哥德式的举动。

在丢勒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快乐和愉悦,他的作品中总是隐藏着很多深深的忧虑,思考,判断和反省,也流露出这个民族天然的哲学性的,对人本身的复杂和更深层次的解读。

配图丢勒作品

丢勒(AlbrechtDürer,年5月21日-年4月6日,金牛座)德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同时还是一位建筑师和艺术理论家。同时他还精通几何学、数学、宗教和占星术,还懂得当时被看做是“贵族语言”的拉丁语和意大利语。被誉为阿尔卑斯山以北北方画派的达芬奇。

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

丢勒作品赏析: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

现存于奥地利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中有一张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这张A4比例大小的画像所能引发的思考毫不逊于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首先:这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面对自己最成熟的思考。肌肉、骨骼、头发、手和胳膊的比例体现了他对解剖学的掌握和了解。这种对细节最全面生动的处理,体现了北方精神的冷静和精准。笔者总觉得:意大利的艺术更像十四行诗,浪漫,忧郁,有种不切实际美感;而和德国的艺术更像数学,精确,又能成为解读整个宇宙的元素和基础(亚里士多德)。

第二:这是人类对自己冷静的解剖。不像意大利和其后西方艺术史的自画像多少都有对自己的美化成分(如伦勃朗),画这张自画像时仅有13岁的孩子不会考虑是否要名留青史,是否要对自己进行艺术的处理,他所有的思考和反省都是脚踏实地的。笔者很难想象: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要有何种成熟度才能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和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而何种的外部环境和如何强大的内心可以促成这种理性的思考呢?

丢勒作品

丢勒早在自己13岁时()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形象生动、逼真,比达芬奇创作的那幅有名的自画像(ca.-)还要早二十多年。在其一生之中,共创作了近十幅自画像,包括速写、素描、版画和油画等创作手法,其创作的自画像大多具有严整细致的特征,艺术表现力与后来的伦勃朗遥相呼应。因此,丢勒被誉为“自画像之父”。

配图

丢勒现存的作品有余件,包括版画、油画、水彩画和素描。其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还是世界上最早创作水彩画的画家之一。丢勒主要的作品有《戴手套的自画像》、《亚当与夏娃》、《海怪》、《启示录》《念珠节》、《基督大难》、《伟大的命运》、《骑士、死神与恶魔》等。

骑士、死神与恶魔

骑士、死神与恶魔赏析:

在《骑士、死神与恶魔》中,一位基督教骑士骑着马穿过黑暗的森林,死神在旁边仿佛正在与其对话,恶魔紧随其后试图对其进行诱惑,但骑士对其置之不理并坚毅地向前继续行进。这件作品既是对神恩的赞颂,又是对当时人精神上的鼓舞。有的艺术史家认为死神和恶魔象征着天主教,骑士坚定地前进意味着路德新教必将战胜天主教的专制强权。

配图

丢勒博学多才,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他发明了一种建筑学体系,创立了筑城学理论。作为美术家,他刻苦探索新的美学原理,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卓有成绩,著有《绘画概论》和《人体解剖学原理》。

兔子

兔子作品解析:

这幅丢勒素描写生作品最有名的《兔子》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兔子的灵活,皮毛的光影,似乎可以听到兔子咀嚼的声音,这是绝对高度写实的艺术。

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是不会画这种题材的,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神权,贵族,平凡人才是最重要的主题。而这些来自田野山间的动植物从来都不值得表现。而在这点上,丢勒更像中国画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部分。而和中国山水画院画家不同的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是“虚和神”,而丢勒作品如照片一样真实。

丢勒的写实作品对后代有着巨大影响。这种通过堆叠细节达到细致的方式影响到了后来的前拉斐尔画派和印象派,只不过一个是学习,另外一个是反叛。

在德国,丢勒享有很高的声誉。自年始,全国每年都要举办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尔布列希特·丢勒节》。年,政府在他的故乡纽伦堡树立起一座丢勒的雕像。这是德国为艺术家设立的第一座公共纪念碑。德国近年出版的有关丢勒的书籍和画集高达数十万册,并翻译成多种文字远销世界各地。

丢勒的母亲肖像

丢勒的母亲肖像解析:

这幅木炭素描《母亲肖像》是此类肖像素描中最富感情的作品(42×30厘米)。丢勒怀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用简率的炭条,正确地勾勒出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形象。她已风烛残年,历尽苦难,备受风霜的侵蚀,脸上留下了许多生活的印痕。她那隆起的颧骨,布满皱纹的前额、稍鼓的眼珠、尖长的鼻梁和薄而紧闭的嘴唇,这一切细节是画家真挚的感情流露,由于岁月的磨损,老人的脸庞不仅消瘦,还暴起了道道青筋,唯有一对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丢勒的这幅《母亲肖像》,简单而节奏分明的线条勾勒出母亲肖像的饱经沧桑之感,英国美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的故事》中就着重提到了这件作品,并深入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美的辩证法: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何以凭借素描的技法而透露出一股独特的美感。

丢勒的炭笔素描特点是粗犷,简率。他没有在老人脸上加更多阴影,只在颈项外加重了阴影的色调,使脸形更加突出。运线的轻重缓急极有分寸,而且比较洗炼,肖像的神态仅仅几笔便跃然于画纸上。

配图

丢勒的艺术成就:

第一:东西方艺术的融合者。成名后的丢勒来到威尼斯,认识了威尼斯画派的重要画家乔万尼·贝里尼(GiovanniBellini)。南北两位大师的碰撞,沟通了南北绘画,丢勒把油画技法教给贝里尼,使得这种影响西方艺术史多年的技术在南方生根发芽;而南方的透视法和解剖学,也经由丢勒传到了北方。

圣哲罗姆

《圣哲罗姆》解析:

《圣哲罗姆》描绘的是古代著名基督教学者、思想家哲罗姆祷告时的场景,岩石和崖壁被刻画的坚硬又不失柔和,简陋的木桌子上安放着十字架,哲罗姆两手合十仰面朝天进行着虔诚的祷告,脚底下的狮子却在安详地休憩。丢勒在这件作品中描绘出上帝因为祷告而降下恩典时的安详气氛,这与丢勒年作品《骑士、死神与恶魔》有着鲜明的不同。

丢勒在年至年达到了自己版画创作的高峰期,《骑士、死神与恶魔》《圣哲罗姆》《忧郁》三件作品完成了,有人认为这三件作品代表了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中的后三种气质,也有人认为分别象征道德与天职、理智与科学、以及神学。

在德国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看来,《圣哲罗姆》与《骑士、死神与恶魔》分别代表了顺服神旨意的两种方式:前者为沉思式的,后者为践行式的,两者代表了古希腊哲学所认为的生活的两种样态。而《忧郁》却是代表着与神的劝勉相违背的生命操练方式——渴望用人的方法。这也正表明了,基督教必将战胜古希腊罗马异教文化,神的智慧大大地高出于人的智慧。

配图

第二:第一个画自画像的画家,开创了欧洲的自画像传统。“自画像”对于艺术史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是一种绘画表达形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自画像代表了一种思维上的反省和进步,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最高的表达的表现。中世纪基督艺术中,人是低俗鄙夷的,画像/雕塑只能属于神,画自画像不仅是对艺术的亵渎,更是对神的极其不尊重。而在封建等级制度和神权统治严苛的北方,艺术家们很少表现人的肉体和人像,而丢勒从13岁起就开始连续不断的观察自己,反省自己,并把自己展现在画布上。这是北方文艺复兴艺术进步极端重要的表现。此后,西方艺术家们基本都开始画自画像,而且主动把此当做审视自我,反省自己的方式,最有名的如伦勃朗,梵高,蒙克等。

忧郁

解析:忧郁

《忧郁》一画刻画了一位有如带翼天使状的少女在冥思苦想时的神态,身边布满了各种道具:象征几何学的多面几何体与圆规,象征木匠生涯的锯子、刨子和锤子,象征科学的天平和沙漏。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大地之神掌管几何学、木匠和科学,由此我们可以将画面中的少女理解为科学、智慧和文艺女神的象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画中少女纵然有千般智慧,但仍然处于深刻的焦虑与愁苦之中,正如伟大的艺术史学者潘诺夫斯基所认为的,画中少女有可能是俗世智慧的象征,妄想着用“人的智慧”解决生命的问题,而这是与神的智慧相抵触的。

配图

配图

第三:西方发展版画的画家。“版画”其实是利用印刷术完成的绘画作品。元朝时把中国的印刷术带到了欧洲,中国在咸丰九年发明了活版印刷,而欧洲的古腾堡则用活版印刷开始印第一本书——《圣经》。丢勒用版画完成了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启示录》。在《圣经》新约的最后一章,耶稣的门徒约翰写道,对未来的预警,世界末日的预言,以及接二连三的大灾难,世界朝向毁灭发展的末日光景,并描述最后审判,重点放在耶稣的再来。

四骑士

四骑士赏析:

对丢勒的理解,若是单纯停留在其技法的层面,实属浅薄。丢勒的艺术创作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丢勒作品中精神意涵的分析和解读更是脱离不了他本人的精神背景,亦即他的基督教信仰。年,丢勒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当时的纽伦堡黑死病蔓延,战争不断,天灾人祸横行,整个社会蔓延着末日来临的恐惧气氛,当时的大部分人因此而在心底里深藏着世界末日的情结,丢勒亦不可避免,而他的一系列基督教绘画便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背景下产生的。

配图

年,25岁的丢勒创作了他的一系列版画作品《启示录》,这组作品成为了他在艺术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启示录》取材于新约圣经最后一卷书《约翰启示录》,以强烈的寓喻手法预言了当时罗马帝国必将没落的现实,充满着神圣的异象。在创作这一系列版画之前,丢勒刚刚游历完西德和意大利,并学习了两地不同的绘画技巧,然而在这幅作品中,丢勒却隐蔽掉了两地的绘画风格,而表现出独特的绘画风格来。《约翰启示录》以当时罗马帝国的尼禄大屠杀为背景,尼禄是当时罗马帝国的皇帝,以凶残著称,他极力迫害当时的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以至于引发犹太人的强烈抗争——犹太教徒巴勒斯坦大起义(年)。犹太人当时在抗争时杀了在耶稣撒冷的所有罗马人和罗马支持者,为了报复,尼禄下令在塞拉利昂一天就杀了大约两万名犹太人。尼禄及其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当时很多人的不满,很多基督徒为此感到绝望和悲哀,所有这些情感最终沉淀而铸成了《约翰启示录》,其中的巴比伦便是隐喻罗马帝国。

配图

尼禄时代,世界末日情结因其残暴屠杀而广为传播,丢勒的时代亦是如此。作为一个有着深刻基督教信仰感悟的艺术家,丢勒亦深深地苦恼于世界末日情结所带来的恐惧之感,为此他创作了系列版画《启示录》,该系列共有15幅作品,其中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当是《四骑士》。该作品原作面积39.5×28.5厘米,取材于《约翰启示录》第六章七、八节:揭开第四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说:“你来!”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府也随着他,有权柄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瘟疫”或作“死亡”)、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画中的四个骑士分别象征征服、战争、饥荒和死亡。从右上往左下看,第一个骑士手持待发之弓,象征着征服;第二个骑士手握重剑,象征着战争;第三个骑士位于画面的中心部位,身材壮硕而面带威严,手拿天平,却是象征着饥荒;最左下角的骑士伛偻着身子,瘦骨嶙峋,手拿三叉戟张目怒号,象征着死亡。右下角的平民百姓全部被他们践踏在地,最为左下角的狮子象征撒旦,正在吞吃着倒在地上的人群。整件作品借助衣纹、白云轮廓和人物的神情姿态,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动感,描绘出世界末日的鲜明景象,给人以巨大的警醒和告诫作用。

《启示录》系列版画创作完成并刊印发行之后,丢勒从年开始创作他的以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及复活为题材的版画作品,名为《大受难》,一直持续到年,同时完成了在年开始刻印的较小幅面的《基督受难》和《小受难》,一共37幅。年,又完成了《圣母的一生》,艺术创造力可见一斑。

配图

之所以创作这个题材是因为:当时的德国正因为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农民和封建主之间矛盾的激化,演化成了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群众运动。《启示录》的时代意义在于:《启示录》本身就是一种新旧关系的传达,当时正是现代德国精神的形成时刻,其首要特征是世俗政权对宗教精神和文化精神的控制,基督教新教必须取代保守和腐朽的天主教,背后的政治因素则是德意志诸地方诸侯要找到宗教自治的理由。丢勒的《启示录》正是那个时代面向大众的精神食粮。

配图

第四:最早进行自然的写生画家。丢勒之前,由于学徒和公会制度,艺术家们通常建立自己工作室并在家接订单从事创作。而寻求艺术理想的丢勒3次穿越阿尔比斯山的时候需要长期外部行走(每次时间长达半年)。漫长的旅途,画画是最好的“伴侣”,通过细致观察,风景,树木,花鸟,虫鱼都成为丢勒画布上的客人,他也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写生的画家。

丢勒20岁时的自画像丢勒作品赏析

丢勒20岁时的自画像丢勒作品赏析

实验和打破是艺术史进步的关键,而在自画像这一个体系类,丢勒做了不同角度的尝试。这幅是丢勒20岁时的自画像。侧面45°的展示说明了在作画时镜子的缺失,而对于很多细节,如嘴唇的柔软度,脸颊,脖子的阴影,衣服的褶皱等的处理又说明了艺术家曾经面对镜子的细致的审视和观察。

丢勒自画像作品中的冷静,反省和思考同样也被他注入到了其他肖像作品中,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同样的冷峻,深沉。和佛罗伦萨传统不同,这些肖像背景都是纯色暗淡的,和达芬奇希望能在肖像画背后引发另外一种环境不同,丢勒希望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肖像本人,去试图通过他的神态,姿势,眼光,手势等去理解他是谁?做什么?思考什么?抑或是反映出了观察者的态度。

《四使徒》

赏析:

《四使徒》是丢勒于年完成的一件油画作品,这件作品完成之后的两年丢勒便去世了,因此《四使徒》便成为了丢勒晚年的重要代表作。丢勒完成这件作品后,将其赠给了纽伦堡市参议会。

《四使徒》是丢勒晚年创作中的成功之作。这幅油画不仅体现了丢勒的人文主义思想,还蕴含着他对宗教改革的鲜明态度。全画是在两块狭长木板上完成的,左边一块,画的是约翰与彼得;右边一块,画的是保罗与马可。4个人都是《圣经》传说中的著名人物。他们或面目慈祥,或神情威严,或双目犀利,或举止收敛,他们代表着4种典型的性格。丢勒创作此画的目的,旨在塑造德国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和捍卫真理的保卫者,同时通过正面理想形象,发表自己的政治宣言。大胆奔放的笔触,沉郁浓烈的色彩,凝聚着日耳曼人的性格特征,是丢勒晚年在油画技法上的革新。

局部

《四使徒》是一幅双联画,由两个画面组成,每个画面为厘米×76厘米,左边画面描绘的是身穿绿色内衣红色外袍、手拿经书的年轻约翰以及身穿蓝色外袍、手拿金钥匙的彼得,右边画面描绘的是身穿米灰色外袍、手捧经书并拿利剑的保罗以及露出机警眼神的马可。人物的不同性格通过服饰、道具和面部神情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约翰属于胆汁质性格,彼得属于粘液质性格,马可属于多血质性格,而保罗则属于胆汁质性格。约翰的红色袍子传递出一种热情和乐观,保罗的米灰色袍子则给人以冷静和思虑的感觉。两人的袍子露在外面,显得宽松,让人感到达观而坦荡。这件作品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丢勒高超的写实功力,成为德国艺术的写实风格与意大利艺术的典型塑造的完美结合。丢勒在这幅画的下部写了题词:“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愿所有执政者时刻戒备,别把谬言视作神谕,因为上帝从不给自己的话增减只字。为此,我希望大家聆听这四位至尊至善的使者的劝告。”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丢勒借着绘画在向世人传递神的话语和真理,这足以透露出他深彻而诚挚的宗教情怀。

局部

若是没有对基督信仰的深厚体悟和理解以及对世人和时代的关怀,丢勒是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这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丢勒生活的年代正是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年代。而丢勒与路德虽然未曾见过面,但亦有着相当程度的通信,对于路德的宗教思想,丢勒是有着深入的了解的。在路德发起宗教改革之前,丢勒就已经凭其艺术造诣而享有盛名了。在宗教改革之初,丢勒也与其挚友维利巴德·匹克海默(WillibaldPirckheimer)和拉扎鲁斯·斯宾格勒(LazarusSpengler)一起成为了路德的支持者,并与他们一起参加年成立的路德小组(SodalitasMartini-ana)。丢勒在年写给好友斯帕拉丁的信中,感谢他把路德的作品赠送给自己,并提到:“如果上帝能让我亲自见到马丁·路德,我一定会把他铭刻在铜版上,作为对这位帮助我战胜了巨大恐惧的基督徒的永恒纪念。”在丢勒于年去世之前,他收藏了此前路德出版的所有作品,其中部分由萨克森选帝侯的宫廷秘书斯帕拉丁(GeorgeSpalatin)所赠。

在作品《四使徒》中,每个人物的脚下都配有一段圣经文字,英国艺术史家威廉·马丁·康韦(WilliamMartinConway)通过考证认为,这些经文明显来自路德在年翻译的德语版《新约》。可见,丢勒在神学知识和思想上是深受马丁·路德的影响的,除此之外,丢勒还对文学、科学等学科有着较高的兴趣,并在晚年年之后致力于美术理论的研究,写成了《测量指南》《比例论》《城防指南》等著作。这些足以表明,丢勒的艺术创作绝对离不开自身的神学修养及其信仰情怀。

祷告的手

祷告的手丢勒作品赏析德国纽伦堡陈列馆

谈及丢勒的一生,在此必须要附上一段小的插曲。在德国纽伦堡陈列馆中珍藏着丢勒非常著名的一件作品,被称为《祈祷之手》,这件作品蕴含着一段颇为感人的事件。丢勒在学画之前有一位挚友名叫尼格斯坦,两人都喜爱画画,但苦于经济难题都无法拜师学习,于是两人商量其中一人工作赚钱资助另一人学画,两人互相推辞相让,最后还是商定让丢勒先去学画,尼格斯坦通过做抹桌、洗碗、劈柴等粗活赚钱。有一次,丢勒听到尼格斯坦在室内祷告,见他举着双手,泪流满面,祷告说:“亲爱的天父,求你赐福给丢勒,使他成功,将我终日所盼望的那种艺术,加倍赐给青年丢勒。阿们。”朋友真挚的爱心让丢勒异常感动,并激发起了他的艺术灵感,他自言自语说:“知道了,知道了,应该怎么办?我要以神所赐我的天才,画出这双伟大的手,使一切爱看我画的人,知道世界上竟有这种无私的爱,使他们晓得他为了我付上了何等牺牲的代价。”朋友舍己的爱心成为丢勒追求艺术的重要动力,也让他深深体验到上帝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竟然可以让一个人如此地为朋友舍弃自己的利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