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中的冷,深入骨髓

《故乡》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写于年,是根据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有感而发的一个短篇。小说通过写我回故乡卖祖屋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那个时代民生凋敝、人情冷漠的现实。这篇小说历来被选入中小学教材,足见其经典。

鲁迅先生的作品,总体格调很冷,这篇《故乡》,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表现这种冷的感觉的呢?

一、通过时令的安排,表现寒冷。

回故乡,本应该是高兴的,尤其是离家二十年的人,回乡时应该有一些想见的人,想打听的事,可是,作者把回乡的时间安排在了深冬,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其用意可想而知。所以小说一开始,就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严寒”“深冬”中反映出的既是时令的冷,更是这个季节回乡的“我”感觉的冷。

对于江南而言,任何一个季节都充满生机,只有冬季例外,而作者偏偏选中了这个了无生机的寒冬,来强化冷的感觉。

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寒冷。

小说开篇这样写回乡时的环境:

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短短几句话,作者调动了触觉、听觉和视觉,一起感受环境的枯寂、寒冷。冬天的“冷风”已让人不寒而栗,再衬托以“呜呜”的声响,凛冽的感觉扑面而来。再加上目力所及,是几个“苍黄的天底”“萧索的荒村”,枯寂的环境更衬托出“我”内心冷寂的感觉。

三、通过人物的无情来写寒冷。

读过《故乡》的读者,心中都会有一个“细脚伶仃”的杨二嫂的形象。这个女人的出场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劈空而来的“尖利的怪声”,已让人感觉极不舒服,接下来的肖像描写,更是准确地抓住了这个女人精于算计的特性: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听觉不舒服也就罢了,视觉效果也很能刺痛人,更厉害的是,鲁迅先生把杨二嫂比作了“细脚伶仃的圆规”,真是形神兼备。

即便作者不着一字对杨二嫂进行评价,读者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杨二嫂”。果然,这个女人接下来的表现没有让读者失望,市侩、贪占小便宜、嫁祸于人,种种不堪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二嫂每天到“我”家报到,不是为了看“我”,也不是为了找母亲聊天,她只有一个目的:尽可能多地拿走“我”家的东西。

杨二嫂只是一个代表,窥一斑而知全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想而知。

四、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写寒冷。

《故乡》中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尤其是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比较,简直让人不寒而栗。我和少年闰土之间无拘无束、无话不谈。少年的我们不知道什么等级,有的只是孩子间如同手足一样的情感。

成年后,闰土的那一声看似符合礼数的“老爷”,一下子在我们两人之间竖起了“厚障壁”。由“迅哥儿”到“老爷”,只是称呼变了,但是,两个人之间的隔膜、冷漠,在不经意间变化的称呼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故乡》中,这一层一层的冷叠加起来,不断提醒着读者用各种感官感受着这浓得化不开的阴冷、寒冷、冰冷。

作为一个对世事有着清醒认识的作家,鲁迅习惯于冷眼看世界。他就是要把世间的冷写到极致,写得让人不堪承受,而后,终于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愿意慢慢地化解这冰冷。作为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冷之至,便是暖之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