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与天下西洋地图对中国中心文化与政

头上白癜风能治疗好吗 http://m.39.net/pf/a_4621608.html

地图现在成为生活出行必备的工具,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绘制地图之难不难想象。地图在古代不仅仅是工具,背后反映的是文化与政治。

不同的朝代对地图的绘制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在西洋地图知识传播的明清时期,地图已经展现出世界的面貌,对中国传统华夏文明其实是很大的冲击:天下九州之外存在着很多的国家,中国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与此相对应的是文明也不是唯一的文明,那么基于文明的政治合法性自然就会受到怀疑。

中国地图的历史渊源流长

在传说时代,中国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画像中分别持有规矩(圆规和直尺),是测量和绘图的工具。河图洛书的神秘传说,左图右史的传统,也说明古人对于地图的深刻认识。

中国现存第一幅地图是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河北平山县的《兆域图》,“兆域”的意思就是陵园。中山国后期的君主中山王厝,要求工匠们把他对墓地的设计刻在铜版上,完成了这幅《兆域图》。

20世纪80年代,在甘肃出土的放马滩地图,是西汉初年的纸质地图,同时出土还有一批时间更早的绘制在木板上的地图,是世界上留存至今的最早的地图文物。

魏晋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地图学家”的身份载入史册的大师裴秀出现。当时中国的地图所参考的主要典籍为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贡》,成书时间为东周。但是到晋朝时,其中所载的许多内容早已过时。裴秀根据自己对《禹贡》的考证,绘制一份全新的地图集,这便是在中国制图学的里程碑之作——《禹贡地域图》。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一直被中国历代的制图学家所沿用,直到明清时期才被西方传入的制图理论所取代。

地图的文化和政治意义:地理与文化的融合

地图是用来描绘世界的,世界本来是真实的存在,并不因地图的绘制而发生改变。地图的绘制则传递出绘制者的意图。

尽管地图绘制技术很高,但地图绘制总是脱离不了文化的影响。地图绘制以文明划分,以文明的角度理解和绘制“天下”。

从地图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文明的思路。总是把地图命名为禹贡、华夷、舆地图,禹贡是《尚书.禹贡》的五服理论,按照远近亲疏划分;而华夷是中华文明的远近划分;舆地,是舟车所能到达的地方,不能到达的地方自然不是所属。

职贡图

有人会说,古代能到达的地方很少,实际上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并不少,与大秦、阿拉伯的交流,唐宋的海外贸易,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天下的范围不断在扩大,但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并没有随着交通的发达而有多大改变。华夏文明的核心地位和唯一性,其实在不断地被侵蚀,印度的佛教进入被接受,其实是外域文明的存在证据。

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进一步强化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西方地图的潜在影响:瓦解中国中心论

利玛窦进入中国,发现中国人想象的中国那么大,几乎容不下世界;想象的世界有那么小,几乎容不下西方。地图以小知大,他以西方最新的地理知识指出世界分五大洲,按照这种知识,传统天下、四夷自然失去了根基。

因其准确的绘制,明朝的士大夫中的一些人很快接受这种地图。但关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背景仍旧不能改变,“小中国而大四夷”的地图很难被广泛接受。利玛窦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为了迎合国人的思维,把中国放大。不仅是士大夫接受了《山海舆地全图》,万历皇帝把此图印在皇宫的屏风上。

利玛窦之后,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也引用了利玛窦的地图,介绍了欧罗巴,其后出版了《西学问答》,以问答的方式解释了西方的风土人情。

但,地图这种现在看来会瓦解中国中心的器物,对国人思想的影响非常缓慢。乾隆年间的《大清一统志》对西洋的论述混乱,后纪晓岚校订《清朝文献通考》中的《四夷考》批判《职方外纪》讲的太夸张,把亚细亚的用法,明显是小瞧国人,因为亚是微、次、丑的意思。年后,徐继畲编撰《瀛寰志略》时,已经知道了世界的国家很多,但仍旧说“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