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姐心有余悸。
朵朵一直以来都很自律,晚上九点和同学对作业,发现一项作业漏抄了,立马就哭了起来。
我姐在一边安慰她:没关系,你也不是故意的,做完就能睡觉了。
说完就走开了。
等她再走进房间,看到朵朵的桌上赫然躺着一团头发,心惊了!
她哭着问我姐:妈妈,我是不是很没用,连个作业都抄不清楚时,姐姐心都碎了。
仔细想想,一直以来,我姐总以女儿要求高、执行力强为傲。
小时候,一个字写不清楚,会擦掉反复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次考试,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值,会在考试后反复刷题,直到自己拿到了满意的成绩。
很多人羡慕姐姐有这样一个内驱力强大的孩子,她就像是一个自动运转的马达,不达目标誓不停歇。
然而只有我知道,这样强大的内驱力背后,是姐姐在拼命地逼迫:
一道口算不对,会罚她重新做十道;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会罚写一张卷子。
上二年级时,朵朵曾经悄悄地告诉过我:“小姨,我怕往卷子上写字。”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总是担心写错,会被批评。
我也不止一次和姐姐反馈过这个问题,而她总觉得朵朵太娇气、耐挫力差。
直到看到朵朵因为一件小事开始“自虐”,我姐才深深地后悔把女儿逼成了“强迫症”。
01被逼“强迫症”,根源在父母
如果一个孩子自律到每天到了什么时间点就必须做什么事,生活规律得一塌糊涂,会不会让其他家长羡慕不已?
电影《温暖的抱抱》中,常远饰演的鲍抱患有严重的强迫症。
每天七点起床,分秒不差;每天一换床单,雷打不动。书本卷角了要熨平,一点脏乱都受不了,连放屁都要挑时间进行,只要事情有一点没有按自己的预期进行,就会全身不自在。
鲍抱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给他开药,每天只要任意时间段吃药就行,然而他却因此不知所措。
医生发现,造成鲍抱高强迫症的根源,是他的父母。
包个水饺,要准确测量孩子口腔张开的尺寸,用圆规画好每只饺子皮的规格,按规定的流程包好;
父母什么都要深思熟虑、力求完美,他们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孩子。
鲍抱的自律是后天逼迫而成,但他与世界格格不入,在别人看来就是异类,他非常孤单,没有朋友,感受不到幸福,更谈不上享受生活。
被迫的自律不仅没有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反而变成了他的负担。
这是一部喜剧,鲍抱最后也与生活和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却没有这么幸运。
前两年大热的电视剧《小舍得》里的子悠,常年在妈妈的高压下生活,没考到满分便被逼着刷题,从早到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一次考试中,子悠在考场上出现了幻觉,当场撕了卷子跑出考场。
父母总在逼迫孩子优秀、完美,却不曾想过,自己手上的这根线,已经把孩子束缚得不能呼吸。
与优秀的成绩相比,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才是孩子一生的资本。
02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孩子
心理学家訾非教授曾说:父母越追求完美,孩子越难成大器。
他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出色,于是,她给七岁的孩子报了琴、棋、书、画、作文、奥数等等培训班。
孩子不是正在上培训班,就是在上培训班的路上,每天晚上要十一点才能睡觉。
久而久之,孩子在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比如他和同学们在等电梯,如果发现鞋带没系好,一定要系好才肯进电梯。
同学们硬拉他进电梯里,他就非要在人满为患的电梯里弯腰把鞋带系上,如果电梯到了还没有完成这个动作,他就把鞋子脱了扔到楼下去。
那些完美倾向的父母,眼里装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和瑕疵,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开始焦虑,如果达到了他们的要求,会把标准定得更高。
据一份数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患有抑郁症的比例为10%。
孩子拼命追赶父母的标准,得不到表扬便刀刃向内,对自己施加压力,长此以往,便在行为上出现了偏差。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女孩,在一次考试中只拿了51分。
回到家之后,她非常沮丧,嚎啕大哭。
而奶奶却开始了花式鼓励:你考得比一半还多了一分,离分只剩49分,努力就对了。
网友们纷纷怒赞这个奶奶,这个女孩也非常幸运,遇见了一个给她时间、永远鼓励她的家人。
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不必对完美有执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一次次的碰壁和挫折中探索、思考,才能培养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健全心理品质的孩子。
03最好的教育,是学会尊重和接纳
物理上有一个有趣的“最速实验”:
把两个小球放在同一高度,一条是直线的轨道,一条是曲线的轨道。
小球同时放手,看看最后哪个小球最快到达终点。
人们以为,走直线的那个小球会更快,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
小球走过的那道曲线,让它起始近乎垂直加速,具备了快速通过后半程的能力,平均速度最快。
这就好比孩子一生的成长轨迹,家长以为每次让孩子做到最好就一定能最快到达终点,可是恰恰相反,那些不断在曲折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能走得更快。
很多人发现,优秀的父母,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优秀。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毕业于名校,而她的女儿却是一个“学渣”,小时候文化课就不是特别突出,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女儿只考了15分。
李玫瑾教授自己上阵给女儿补课,找老师给女儿补课,甚至求助北大的同事,都无济于事。
慢慢地,李玫瑾发现,孩子虽然文化课不行,但她对音乐特别有兴趣,从兴趣处着手培养,也是另一种选择。
在李玫瑾的支持下,女儿学了音乐,虽然没有像母亲一样毕业于名校,但她却凭借自己的特长优势,做了一名音乐老师。
蔡培元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是展个性,尚自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要走,教育不是工业化的流水作业,把孩子培养成标准件并不是养育孩子的本质,
条条大路通罗马,正是因为每个孩子的特长、性格不同,才衍生出了世界的多样和精彩。
放下拔苗助长的心态,养育孩子并非有速成的法则能一步登天,有些路,要让他们自己走,有些事,要让他们自己试。
心理学家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写到:
绝大多数父母都以“把孩子培养得比别人优秀”为终极目标,可是,又有多少人关心孩子到底幸福不幸福呢?
我们拼命让孩子往前赶路,却不曾停下脚步让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
成长的这一路,不是比拼谁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大多数孩子将来走的,都是平凡之路。
培养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当他们在长大后,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
看着父母,真诚而又愉悦地说:“爸妈,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我过得很好。”
这,是每个父母最愿意听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