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每个人都有一个“笼子”。这个笼子不只是个笼子,这个笼子有点脱离实际的感觉,有点远离教育的味道。教育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生活生存的能力,而这个笼子有点生活在笼子的味道。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到今天我们还要算。如果交给数学老师,不管用哪种方法,教会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大概只需要十分钟。方法就是把笼子里全部看做鸡或者兔,很容易理解。但是直接把题目交给学生,学生可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明白数和数之间的关系,鸡和兔的问题套用一个公式,实际上是几分钟的事情,这个会了,下一个题借用这个公式就行。教育有时就像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教给学生解题的公式,考试得到了一个好成绩,分数很高,但不代表能力。
为什么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因为懂得这个题的算法与考试有一个直接的关联,考试考的就是鸡兔同笼,所以想明白都看做鸡或兔,实在没有意义。这样也可以省去许多环节,从时间上大大缩短,比如孩子自己领悟需要半月时间,从教学任务的完成上不现实,教师可以很省力,省去许多的枝节,至少可以少伤脑筋,让孩子记住你的方法好了,下次遇见类似的问题也难不住他们。他们也可以省去思考的环节写出答案。学生考个高分数,教师也很有成就感。那我们可以想想,这样的教学有多少意义,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学就是这个样子,学生得到一个一个的知识点,那些有血有肉的东西都被剥离。这一切还有意义吗?但对于大多数教师、学生、家长来说,这一点是绝对可行的。因为考试和能力的关联度不高。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那就是考试的问题,考试本身出了问题。我们准备的是十道大餐,别人一直在训练番茄炒鸡蛋;考试却只看谁的番茄炒鸡蛋速度更快——一张蹩脚的试卷可以分辨出的仅仅是炒鸡蛋的速度。所以,我们去练习炒蛋就好了,但仅仅练习这个行吗?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不行。耶鲁大学校长查德·莱文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如果连大学都不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追求的话,基础教育就该有更“高”的理想吧。教育不应该是一点一点的知识点,我常常看到很多的专家在指导教师上课时,讲得最多的就是要把知识点找出来,要与考点对接,我感觉我们都钻进了这个笼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吗?就像鸡兔问题,发现或者想到看做一类是思考的关键,而这一关键往往就被老师一句带过了,剩下的我们拿来不住练习的也许正是应该抛弃的。而那些知识点之外的也许才是教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我们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
鸡兔问题在实际中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数一数不就完了。但我们还要算,这是对思维的训练,如果只记住公式又有何意义。数学中还有一个直尺作图的问题,用直尺画正多边形,有意义吗?就其实用没有意义,因为借助圆规等完全可以做出来,但在数学界,数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甚至看谁先画出来,而它的意义已经不是使用的问题,是思维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