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news/a_8048343.html
《「母系家庭」崛起的世界新潮流,重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新模式》系列之五
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国人出现之初的上古「母系家庭」社会。
当今中国,依然非常完整地保留着中国上古「母系家庭」社会的「文化特性」与「价值观」。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工程,往回溯源五千年是不够的,七千年也不够,还是要回溯到中国人出现之初。
中国人出现之初,距今究竟有多少年?这个课题可能还要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但是,这个时间一定是过万年的。
于是,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在过万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国人经历了漫长的「父系家庭」社会,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依然能够非常完整地保留着「母系家庭」社会的「价值观」,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中国人?
我们反思现代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和上古「母系文明」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高度契合。
这是个很神奇的现象,为了看清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三个视角来看。
一、从「母系文明」与「父系文明」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视角来看
我们在《跟着中国走》一书中,提出过二个「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之一:
整个人类及其发展,都是一个整体,中西方文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承担着各自的历史使命。
到了「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中西方文明已经完成了至今为止的各自的历史使命,人类文明即将进入下一个「全新文明」。
「理论框架」之二:
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人类「现在」所处的位置,就处于「前阶段」即将进入「后阶段」的「临界点」上。
我们现在把这二个「理论框架」的时间维度进一步拓展,拓展到人类出现之初的「母系文明」与「父系文明」。
下面,我们就用「母系文明」与「父系文明」的视角,对新的「理论框架」进行进一步论述。
1、「母系文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母系文明」主要承担着两大「历史使命」。
第一大「历史使命」:
开创并且传承「母系文明」的「社会基本特性:整体性」,以及相应的「个人基本价值观」。
「人类文明进程」从「前阶段」进入「后阶段」的时候,人类社会主要采用的就是「母系文明」的「社会基本特性」,以及「个人基本价值观」。
第二大「历史使命」:
开启并且传承对「现象世界」与「真实世界」同时共存的认识,以及发现,并运用「真实自己」的「心智系统转换」训练方法。
「人类文明进程」从「前阶段」进入「后阶段」以后,科学都会发生革命性的飞跃。
从目前只能认识「现象世界」的「单一结构世界」科学,飞跃到能够认识「真实世界」的「重叠结构世界」科学。
而要能认识到「真实世界」以及「真实生命」的方法,就是「心智系统转换」。
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就被历史选择用来开启、传承「母系文明」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2、「父系文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父系文明」主要承担着两大「历史使命」。
第一大「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父系家庭」社会中「杀戮与掠夺」的特性。
通过「父系家庭」社会之间的战争,为人类优选出基因最优、创造力最强的「父系家庭」社会。
第二大「历史使命」:
这个被优选出来的基因最优、创造力最强的「父系家庭」社会,就将承担起为人类搭建——能够让普通人都能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世界」的「知识背景」与「体验手段」。
西方世界,就被历史选择用来开启、传承「父系文明」。
而现在的鹰酱,就是「父系家庭」社会的终极形式。
这就是鹰酱在当今世界上科技领先的根本原因。
、「母系文明」与「父系文明」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
「人类文明进程」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从「前阶段」即将进入「后阶段」。
承载着人类「母系文明」的「中华文明」,与承载着人类「父系文明」的「西方文明」都各自完成了至今为止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明」首先把「母系文明」的「整体特性」与「价值观」都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其次,把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以及认识「真实世界」的方法——「心智系统转换」也都传承了下来。
而「西方文明」搭建了,让普通人都能认识「真实世界」的「知识背景」以及「体验手段」。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被称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就是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而在「自然哲学」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又发展出了量子力学、平行宇宙、宇宙大爆炸等基础理论。
在这些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科技应用,又为普通人体验「真实世界」提供了非常充足的手段。
完成了各自历史使命以后,不论是代表着「母系文明」的「中华文明」,还是代表着「父系文明」的「西方文明」,二者的「父系家庭」社会结构都进入到了衰退阶段。
婚姻制度名存实亡,结婚率与出生率都下降,人口开始萎缩。
其实,这一切并不是代表人类文明的衰退,而是「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了突破的「临界点」,才有的表现。
人类社会将重新回归到「母系家庭」为主导的社会形态。
包括目前日趋激烈的中美竞争,其背后的实质,就是中国的「母系文明」将在全球范围内重回主导地位。
二、从「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
1、「中华文明」的开端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在历史进程的「开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明」的「开端」,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
直接从「父系家庭」社会开端,按照西方社会的信仰,「耶和华造人」就是从「父系家庭」社会开始的。
第二种可能性:
也是从「母系家庭」社会开端。
但是,西方的「母系家庭」社会在开端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流浪男人所组成的「精英男人群」所征服,演变成了「父系家庭」社会。
西方「父系家庭」社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进入农耕时代很晚,主要是以打猎、游牧为主。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西方「母系家庭」社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以「父系家庭」社会为主导,因其「掠夺与杀戮」的特性所决定,不太容易进入农耕时代。
而「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的开端,其「母系家庭」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中国的女人们,很早就进入到了「农耕时代」。
女人天性中的那种「整体意识」在进入「农耕时代」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整体意识」是让人类文明进入「农耕时代」的基础保障。
因为「农耕」本身就是一场「高度组织」与「分工协作」的「社会工程」。
「游牧」只要几个人就可以放牧一大群牲口,而「农耕」就必须有一群人高度组织、分工协作。
在「人类文明进程」开端的背景下,没有「整体意识」是无法完成「农耕」这项复杂「社会工程」的。
而有了「整体意识」,又在「农耕」这项复杂「社会工程」的运行下,自然就会形成这样的「价值观」:
团队协作、服从指挥、无私奉献、相互谦让、尊老爱幼。
所以,中华文明在开端,就有了一个很高水平的文明起点。
这也是在历史上,其他野蛮的「父系家庭」社会,无法征服「中华文明」的根本原因。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非常完整地保留上古「母系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从「母系家庭」社会发展到「父系家庭」社会,并不是被「父系家庭」社会所征服的,而是一种包容式的发展。
聪明的女祖先们,主动把流浪的野男人们组织、训练成了「军队」,来保卫自己。
因为在女祖先们的眼里,训练流浪野男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像最初她们圈养野生动物一样容易。
这样,男人军队被包容地融入了「母系家庭」社会,最终完成了从「母系家庭」社会向「父系家庭」社会的演变。
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请见文章。
中国的「父系家庭」社会,从一开始就从「母系家庭」社会那里继承了很高的文明水平,以及「整体意识」与「价值观」。
中国的「父系家庭」社会与其他地方的「父系家庭」社会是完全不同的。
2、「伏羲」出现的意义
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有三层意识」的理论来看。
人类普遍会使用的,只有最外面一层肉体上的「大脑意识」。
而在男人的「大脑意识」中,充满了许多贪婪、欲望、自私、掠夺、杀戮的先天设定。
从中国「母系家庭」社会进入到「父系家庭」社会以后,男人的「大脑意识」中,这些先天设定就非常容易起主导作用。
为了遏制男人群体「大脑意识」中的这些先天设定发挥作用,于是,「伏羲」就出现了。
「伏羲」给中华大地上的「父系家庭」社会带来了一样影响至今的宝贝,那就是「八卦」。
「伏羲」所带来的「八卦」,是「八卦」的最初原型。
我们现在知道,「八卦」是可以用来算命的,是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
「八卦」对于中国最初的「父系家庭」社会来说,就是一种「理性思考工具」。
有了这种「理性思考工具」的约束,就可以克制男人们「大脑意识」中的那些先天设定,让统治「父系家庭」社会的男人更具理性。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伏羲与女娲」图中,既有「圆规」,也有「直尺」。
「圆规」与「直尺」的意义,与「八卦」的意义一样,都是一种辅助「理性思考」的作用。
中国的男人们有了「理性思考」的约束以后,在「父系家庭」社会中所传承的「母系文明」就得到了完整的保留与传承。
、「轩辕黄帝」出现的意义
对于中国的「父系家庭」社会来说,仅有「理性思考」工具是无法完成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使命的。
而且单纯的「理性思考工具」与男人「大脑意识」中先天设定相结合,还会产生一种更大、更高级的恶。
这就好比,现代中国人都把「周易八卦」用来「预测如何发财」是一样的,用理性来追求贪婪,这更麻烦。
于是,在距今五千年之前,轩辕黄帝出现了。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完成其「历史使命」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
对「现象世界」背后「真实世界」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现代人类即将出现的「重叠结构世界」科学的基础原理。
还有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心智系统转换」训练方法。
「心智系统转换」是人能够真正认识「真实世界」以及「真实自己」的方法。
轩辕黄帝创造了一种「特种图示」用来记载「这种认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这种「特种图示」就是「安阳甲骨文」的源头——「源头甲骨文」,也称为「黄帝密文」。
第二件大事:
轩辕黄帝用武力统一了中华大地。
并在中华大地上,推广了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那种「特种图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推广。
由于那种「特种图示」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于是,那种「特种图示」就演变成了常规字义的甲骨文。
轩辕黄帝的出现,为「中华文明」最终完成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从三个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方面:
「大统一」,从地域范围、政治治理、文化体系上,保证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意识」。
第二个方面:
「圣人统治」,大统一的中国都是由「圣人」来统治的。
而「圣人」真正的意思是:「心智系统转换」练习成功的那个人。
换言之,就是「心智系统」水平最高的那个人来统治国家。
「圣人统治」带来的一个最大效果就是「心智系统转换」训练的日常化、普及化,圣人成为全社会的学习榜样。
第三个方面:
彻底改变「父系家庭」社会中,男人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
「心智系统转换」练习日常化、普及化以后,所带来的最大作用,是中国男人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被牢牢地约束住了。
中国男人的「思维模式」,随着「心智系统转换」会从最外面一层的「大脑意识」思维,转换成中间一层的「内思」,甚至转换成最里面一层的「对“道”的感应与顺应」。
随着「思维模式」的转换,男人们从「母系文明」传承过来的「价值观」也变得更为牢固了。
而且,在男人们的「价值观」中,有了更高级的对「道」的认知,以及有了对「道」的尊崇。
于是,就有了最为了不起的「价值观:道义」。
这种「道义」的价值观,使得男人们即使是在用最外面一层「大脑意识」进行思考的时候,也能有效压制原有的贪婪、自私。
中国男人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的强化,带来的最大效果就是:
维护了中华民族上古「母系文明」的传承。
4、老子与孔子,秦始皇与汉武帝
轩辕黄帝为中华文明打下的这些基础,要在历史长河中,原封不动地传承五千年,显然是不现实的。
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衰退的过程。
于是,就在衰退最为严重的时候,出现了「老子」与「孔子」来复兴轩辕黄帝开创的文化。
老子的作用:
「老子」的作用就在于复兴、传承轩辕黄帝所留下的「源头甲骨文」。
「老子」其实并不是历史上的某一位人,而是一个职位,这个职位由很多代人世袭。
这个职位与周朝「天子」基本上是匹配的,在历史上,周朝出现过多少位「天子」,就有相应的「老子」。
「老子」所掌握的「源头甲骨文」,以及用「源头甲骨文」写成的上古文献,不仅是记载着「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载体,而且是「天子」合法性的象征。
从轩辕黄帝开始的统治者,都是「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获得大成就者,但到了周朝,真正能够掌握「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人已经很少了,「天子」本身都很少有人练成「心智系统转换」。
而在一个大家族中,依然传承着「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这个家族中练成「心智系统转换」的那个人就世袭「老子」这个职位。
这也是周朝末年宫廷内乱以后,叛乱者带走大量上古典籍的原因。
谁拥有这些上古典籍与「老子」,谁就拥有「天子」的合法性。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很明显是成书于不同时代、不同人的两部书。
而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则是后人在不了解「源头甲骨文」的情况下,用「常规字义」以及「时代知识背景」重新编著的另一本书。
孔子的作用:
孔子依靠自己的坚韧,发掘出了轩辕黄帝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礼」、「乐」。
我们现在对「礼」、「乐」的理解,完全都是表面化的。
「礼」变成了一种体面与排场,而「乐」变成了娱乐用的音乐。
其实,这两样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训练的方法。
孔子通过「执礼」,也就是按照「礼制」、「礼法」进行践行,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心智系统转换」,结果智慧大开。
于是,孔子不断地去发掘他那个时候的古代「礼制」,并且进行了广泛推广。
从现代学者的角度来看,孔子更像是一个开葬礼服务公司的人,但是,跟随他一起替人办葬礼的弟子,却各类人才辈出。
原因就在于,「礼」是一种让人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执礼」就是在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达到高级程度,练习者能够感应并且顺应「道」,这样的人在普通人眼里就是无所不能。
「老子」与「孔子」的作用:
「老子」与「孔子」的出现,在实质上是一场对轩辕黄帝开创的文化的复兴。
「老子」复兴的是:「源头甲骨文」以及用「源头甲骨文」写成的上古典籍。
「孔子」复兴的是:「礼」、「乐」,以及对「礼」的践行。
而且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
孔子除了「执礼」以外,还流传下来了一部分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成的上古典籍。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学》的第一章,除了最后一句以外,完整保留了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成的古本《大学》。
古本《大学》不像是孔子写的,更像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
此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庸》里的「仲尼曰」、「子曰」,也是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成的,属于原本《中庸》。
原本《中庸》与《中庸》编著者所写的部分,在内容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原本《中庸》讲述的,是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职场思考」技巧,来达到训练「心智系统转换」的目的。
原本《中庸》很明显是孔子对上古典籍内容的转述。
所以,「老子」与「孔子」一起出现,完整地复兴了轩辕黄帝所开创的文化。
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作用:
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作用,就是恢复了轩辕黄帝所建立起来的「中华大地的大统一」。
秦始皇先统一了六国,为「中华大地的大统一」建构了核心部分。
而到了汉武帝,则为「中华大地的大统一」开拓了国家安全的地域轮廓。
中华大地再次完成了大统一。
最后,汉武帝完成了他最大的一项历史使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使得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流传了下来。
因为在百家之中,唯有孔子的儒家,传承了轩辕黄帝所开创的、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换言之,如果不独尊儒术,而是独尊其他术,那么,中华文明根本没法完成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所以,「老子与孔子」、「秦始皇与汉武帝」其实是对轩辕黄帝当时所完成大业的再现与复兴。
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进一步维护了中华民族上古「母系文明」的传承。
孔子的思想,如果我们用「母系文明」的角度去看,其实全部都是在为了维护「整体性」。
三、从「人工智能」的新兴科技视角来看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阶段」与「后阶段」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
第一个基本方面:科学本身将发生「革命性质变」。
「科学」将从目前只能依靠人体感官对「现象世界」的认识,飞跃到对「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世界」的认识。
通俗地说,就是「科学」将从「单一宇宙」科学,飞跃到「重叠宇宙」科学。
第二个基本方面: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将发生「革命性质变」。
「前阶段」的现代人,只会使用「现象世界」中的「现象人体」特有的「生存智能」。
而从进入「后阶段」开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智系统转换」训练方法得到普及,包括未来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都将会运用「真实人体」才有的「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源动力。
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发展的伟人们,都是依靠天赋的作用,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年龄段,不自觉地运用到了「生命智慧」,这才有了能够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发现与创造。
但是,要在「整个世界范畴」实现这两个基本方面的改变,是需要前提条件的。
这个前提条件就是:
要让「人类世界」整体降低对「生存智能」运用的依赖。
而要整体降低对「生存智能」运用的依赖,唯一的途径就是——整体提升人类世界的「生存质量」,特别是「人的思想得到启蒙」以后的「生存质量」。
现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冲突的背后,其实质就是「人的思想得到启蒙」以后,「生存质量」的差异造成的。
如果「人的思想没有得到启蒙」,即使生活在「生存质量」极差的环境中,人们也能祥和、幸福。
中国目前在做的,其实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整体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
全球经贸与基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这些都在为全球范围内整体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搭建一个「共同富裕的大框架」。
而人工智能、绿色能源、5G网络、量子计算、量子通讯这些新兴科技,则为这个「共同富裕大框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因为随着这些新兴科技的高速发展,整个人类很快就会迎来一个「人不太需要为生存而劳作」的时代。
因为在这些新兴科技所创造的「人类生态环境」中,「人类劳作」本身是最低效与最浪费的。
在人工智能生态化、全社会覆盖的情况下,机器可以非常高效,而又不浪费资源地,为人类「有质量的生存」,提供所有的生存必需品。
现在很多人一想到人工智能,就想到自己会失业。
人工智能时代确实会让人从原有工作中失业。
但是,其背后给人带来的最大利益却是——让人再也不需要使用低级的「生存智能」为自己的生存而劳作。
在人工智能时代,依靠「生存智能」的劳动力,是很难获得工作的,即使是现在的一些一流科学家都有可能失业。
因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研究」能力将替代很大一部分科学家的工作。
在不久的将来,唯有依靠「生命智慧」的创造力才能获得工作。
然而,虽然很多人会失业,但是人类整体的「生存质量」提升了,人类整体就有了开发自身「生命智慧」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动力。
而人要开发自身的「生命智慧」,就一定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样东西。
第一样:「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第二样:「母系文明」。
「心智系统转换」是开启个人「生命智慧」的方法。
而「母系文明」是让整个世界保持整体性、相互融合的文化保障。
有了这种文化保障,每个人都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去开启自己的内在「生命智慧」。
并且为人类这个整体能够更加有序、更加有质量的生存,而去创造。
在「父系文明」的杀戮与掠夺的天性中,人是很难去开启自己的内在「生命智慧」的。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这类新兴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一定会发现,「人工智能时代」与「母系文明」是天然匹配的。
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在「父系文明」中,依靠个体的资源优势、信息不对称、强烈欲望,去追求个人成功、个人目标已不可能实现。
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整个人类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系统」。
人类的所有生活、工作都在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之中。
个人想要摆脱这个覆盖全社会的「人工智能系统」,而在社会中获得个人的成功,那是没可能性的。
人类将在「人工智能」的生态环境下,真正实现平等的共同富裕。
在这种全新的生态环境下,人与人之间能够形成的区别就在于:「心智系统转换」的差别。
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们,能够非常幸福、祥和、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练习有了成就的人,可以为这个世界提供超乎我们现在想象的创造力。
未来在我们社会中,将会涌现大量「心智系统转换」以后的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运动员、工艺大师、手艺大家等。
这些人会因为他们杰出的创造力,而获得比其他人更多一些的回报。
还没有获得成就的人,则依然可以优雅、有品位地生活在这个精彩的世界上,成为一个生活家。
而那些依然执迷于「大脑意识」的杀戮掠夺、追求欲望满足的不能自拔的人,也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尽情地生活。
他们将生活在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来的「元宇宙」中,而这个「元宇宙」本身也是由「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
在「元宇宙」中,这些人可以尽情地挥霍自己的生命,直至生命终结。
所以,「人工智能时代」与「母系文明」是相匹配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强化。
结语:
从上述三个视角来看,在中华大地上所出现的「母系文明」,其实就是为了「人类文明进程」从「前阶段」进入「后阶段」,所设定的「社会形态」与「文明标尺」。
人类整体只有在「母系文明」的引领下,才能进入「人类文明进程」的「后阶段」。
为了让中国人开端之初的「母系文明」能够传承至今,中间先后出现了伏羲、轩辕黄帝、老子与孔子、秦始皇与汉武帝。
因此,中国人的「母系文明」虽然距今已经相隔过万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一直都是「母系家庭」社会所产生的「文明」与「价值观」。
其实,我们用「拟人化」的方法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的老太太:
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尊老爱幼,理性又不失人情,做事周全又拿捏到位。
觉不觉得这很像《红楼梦》里的那位老太太?
说到根子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其实在中国人开端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其内核就是「母系文明」。
因此,「人工授精」产业化,「捐精」制度化,推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这本身就是在推动中国「母系文明」的崛起。
前文链接:
彻底颠覆西方文化自信,需人类「母系文明」复苏,中国已传承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