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下来得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4975799.html?ivk_sa=1024320u
德国统一其实最害怕的就是英国干预,但是英国没干预,说明在这一点上英国仍然视法国为头号威胁,但是又没有直接如何如何,因为法美合纵的那种威力可不小,整一次这种好活英国就受不了了,会损失更多,所以寄希望于一个更强的欧陆对手解决掉法国的亚霸权状态。正如俾斯麦所强调的那样,在19世纪的欧洲,不独英国,其他列强也都具有“不结盟”以保障自身灵活性和独立性的考虑。很大程度上这是由英国形塑出来的。但是欧陆国家中的中等列强相比英法俄都更清醒,能够明白自己的利益生成重心是欧洲,而非欧外世界的殖民利益,所以英国在欧外世界的那一套逻辑,被这些国家用到了,但是限于英国的实力和日常推行的均势 策,导致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得不披着一层“协助英国均势”的外衣来操作。所以我们看到的协助英国均势的做法,其实并非他们自己的心里话,只不过是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无奈之举罢了,这里又以德国俾斯麦最为典型。
其实我们想想后来轴心国的反苏协定,也是这样的态度,其实他们对于苏联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为了转移被美英开刀的借口,都把屎盆子往苏联身上扣,干啥都是为了反苏,反苏就像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包括战后建立第二岛链、第三岛链什么的,美国还用这个借口在远东安慰英国,我抢你的势力范围不是因为我想夺取英国的利益,而是为了反苏啊,兄弟你要体谅哥哥我的良苦用心啊。其实都是 扯。包括德国也是,说了半天东引,结果 口咬得是波兰,第二口就成了法国,说好的反苏呢?啊?还有日本所谓的南进北进之争, 陆 提出的那个对抗远东苏 的说法也 了,主力都投入到对南洋作战了。苏联挨德国刀子,也是同美国争夺控制苏联命脉的主导权(苏联经济发展靠的就是出口初级产品换取国内工业化资金,你得有一个供苏联交换的多元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国际市场啊),那属于一个衍生问题,不是核心。
俾斯麦心里也很清楚,他们德国最主要的工业品倾销地就是中东欧了,西欧法国英国就算看上了德国货的物美价廉,也会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资本而极力阻挠的,不可能当没事人一样给你放进来,更何况法德之间还打过一次让法国蒙羞不已的普法战争,法国重工业仰赖的铁矿产地都给你拿走了,还用德国钢铁,这不是更损害本国企业利益吗?德国的本身意图就是掌握中东欧市场,但是直接这么做必然受到英国的压制,而法国也可以借机讨好英国共同遏制德国。
俄国有两种发展的方向性,一是在欧外世界取得一定的优势,接近印度或者谋求独吞Sino;二是在欧洲建立一个稳定的壮大自身的技术和资金获取渠道。德国在第二点上完全可以满足俄国的需要,而 点则不能,并非是德国也想要争夺欧外世界,而是不愿与英国直接发生矛盾。所以,德国在 治外交上能够支持俄国的地方并不多。在不触及黑海海峡问题之外的欧洲扩张上德国能给予俄国这样的支持,以免俄国与法国之间结成技术、资金组合。
英国紊乱、陈旧的外交体系使得德国也无所适从。其实在法俄被战争分别削弱后,德国就已经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威胁了,按理说英国按照原先的均势 策,就应该联合法俄削弱德国了,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反而是德国协助英国组建两个地中海协定伙伴关系遏制法俄,能够解释的 理由就是英国仍然把欧外世界视作财富与权势的核心,而且极其恐惧美法俄三方在欧外世界对英国联合动手,而这种担忧导致英国在非洲开启2C计划,在远东扶持与美俄都不十分看对眼的日本,也与本应有所遏制和“驯化”的德国结成了一种奇怪的合作关系。其实英国局限于这种想象,而没有想到英德俄这种连横的可能性,即便法美之间出现了那种可能性,欧洲为什么要一直均势,欧外世界英国又怎么实现英国独霸?这种均势和独霸是不是对英国来说已经不合时宜了呢?国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俾斯麦语),没有与时俱进的鼎革就会落后乃至被河流淹没。
德国本身是有清醒的意识的,但是英德俄这种联合的可能性一直被英国排斥,导致德国不得不又协助英国在意大利、奥匈围堵法俄问题上下功夫,做一些心不在焉担忧必须配合的活动,其实正如一战前那幅 的漫画那样,德意奥三国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同盟,根本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产物,德国想要促成的英德俄连横一直没法实现,为了迁就英国俾斯麦不得不做出妥协,把自己的连横模型不断压缩,甚至不惜搞糟德俄关系来维持英德关系。
英德真正走向矛盾,其实不是世界 策与威廉二世在土耳其扩张,毕竟比起扩张,法国在非洲的2S计划更让英国恼火,以至于发生了剑拔弩张的法绍达事件,英国在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已经使得黑海海峡没有原先那么大战略钥匙价值了,所以M.A.捷连季耶夫在《中亚征服史》一书中将英国对开放黑海海峡给俄国 舰使用视作一种伪善。土耳其问题对于英德交恶很重要,但是没有到决定性意义的那种程度,而且就全球格局来说,英国仍然把法国视作全球权势的主要竞争者。
虽然它本身的实力并不强,但是他勾连起来的势力可不小,沙俄成了他的资本输出地,而在欧外世界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国家,同时还在试图将金融势力扩展到美国,使得英国处于全球的战略包围之中,这是英国所不能容忍的。但是在年摩根财 借款成功后,这种可能性使得英国为了预防即将成功的罗氏财团全球扩张后自己的不利处境,遂提前与法国结盟,这一决定导致欧陆均势与英德和谐局面的彻底崩溃,德国在此之前所做的海 备扩张其实更多的不是针对英国,而是与美国颉颃,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英示好,毕竟在此之前双发还就桑给巴尔和赫尔果兰岛进行了利益交换(),而同一时期的英法法绍达事件()是以法国被迫让步结束的,英德之间有交换的可能性,而英法之间几乎只有零和。
促使英法走进的不是德国的崛起,而是法美合纵接近完成的不可逆后果。英国的转向证明俾斯麦锚定英国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任何国家不论大小,都要有自己的利益锚定向,而不是将他国的外交准头安装在自己的瞄准镜上。德国其实还有一种外交可能性,那就是彻底占据优势,使得英国妥协性结盟。法国就是这样触底反弹的,但是俾斯麦以来的那种惧英心态已经深深刻在德国决策层骨子里,使之不能做出十分主动的逼迫英国结盟的外交举措,反而回到了自己蔫玩儿的破罐子破摔局面上。法国虽然在与英国的单独对抗上一直失利,但是自身在欧外世界连横抗英上做的非常出色,以至于英国不得不与法国妥协,德国无法和法国达成和解从而在欧陆形成对英国的 优势逼迫其妥协,但是在欧外世界照样可以,和美国结成共同对付日本的同盟,和俄国结成共同对付英国亚洲势力的同盟,英国自身就会受到强烈的压力,只好选择与德国妥协。
但是德国受制于这种陈旧思路,根本无法展开一种调整,而是被迫随着英国的圆规轴心画出一个与英国协调的圆,威廉二世本身的世界 策虽然有与英国相抵触的部分,但是平心而论,年的英法关系比英德关系更糟,德国也无意激怒英国,只是对于英国搞糟了德国自己在俄国本身可能取得的利益,并使俄国靠拢法国的外交路径报以牢骚,德国外交官在这时也强调自己是在替英国用战列舰防御不到的德俄陆上边界做贡献。这说明德国也没有从根本上想要挑战英国的地位,只有当英法确实锚定后,德国原先为了抱怨英国损害柏林伙伴地缘环境的海 扩 报复行动才成为一项长期国策。
世界 策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虚幻性,如果真的实施,结果必然会导致英法俄走进,而这正是德国几十年来不希望看到的,威廉二世也没有蠢到那个地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德国官方介入欧外世界扩张迫使英国与自己合作,或者说希望在欧外世界与英国合作,反过来促使英德在欧陆均势格局中建立联盟,但是英国在马汉和麦金德的海权论、陆权论的影响下进一步固化了反俄认知,并且对德国的海 扩张也做出了错误的反应,并且自己背离了反法国路线,使得德国不得不转轨。而三国同盟本身也没有那么强的真实效力,毕竟当时欧洲各国结盟就像玩一样,要知道年塞尔维亚还和年后兵戎相见的奥匈帝国地界 事同盟条约了呢,你说这种 事同盟要不要信?年德俄奥还缔结三皇同盟条约呢,谁能想到年后德奥共同对俄作战呢?
三国同盟本身就是缝合怪,缝合英德协调;三皇同盟也是缝合怪,缝合德俄在俄奥问题上的矛盾。年柏林会议则是缝合英俄矛盾的一场做戏,根本达不到卡普里维所说的“五球不落之戏”的程度,俾斯麦处理德国外交的时候并不是从容不迫的,反而是极其小心谨慎,甚至一定程度上是窝囊憋气的,威廉与俾斯麦的真正矛盾不在于外交 策等大 方针上,只在于如何促使英德联合的具体手法上,当然,也有威廉二世登基后调整人事关系树立自己权威的考量,这两点是两者不睦的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