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白芷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m.39.net/pf/a_4603802.html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这是孔子自身的自画像,也是孔子一生写照。许多人努力践行这句话,但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读”。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话不但道出人生在诸多年龄段应达到的目标,而且道出了诸多“大不易”。
譬如“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意思,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要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此时年过半百,不必看他人脸色,像熊芳芳老师一样,不再接受别人的安排,而是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价值!
传统观念中,“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到六十岁,可以“衣帛食肉”,开始安享晚年了。而现实职场中“人过四十不提干”,以至于许多年过四十不能如意的人早早就开始计划退休生活了,而延迟退休无疑打破了这种“心理预期”;在普通岗位中,很多招聘单位把年龄规定在18到50之间,超过五十岁的人被以种种理由拒绝,或者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累的底薪工作。
这显然是对孔子的误解,这段文字,许多人都存在误解,现为诸君一一道来:
01
十有五而志于学。钱穆先生释曰:“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标上而向之趋赴之谓。故有志必有学,志学相因而起。”(1)孔子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也提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孔子强调“自行”而非父母“代缴”,其实就是突出“觉醒”的意义,只有“向上”的“觉醒”,才具有“志学”的原动力。
虽然现代人三岁就进了幼儿园,甚至未出生就开始了胎教,但这些教育都是父母的“作为”或者父母的“觉解”,不是孩子主动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
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15岁左右)就之谓自我“觉解”立下壮志,如宗悫之“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如周恩来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如此“有志”,自然读书做事甘之乐之,必然成就非凡。如果只是“难违父命母命”而读书,难免会感到心累,很难达到一种事业和精神高度。
现实中,不少学生自小被“耳提面命”,为了一张大学门票而发愤,到了青年阶段,不少人却因为过早的“努力”而疲惫不堪,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思想,即使身在学校,形如走肉,何谈理想壮志?
三十而立。人到三十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成家立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精神追求,这也是现实青年“难为”者。君不见许多学子年至三十方才结婚生子,甚至还做着“啃老族”,自然是功不成名不就,何谈真正的“立”?
余秋雨谈及“立”问题。总结出古人“立”的三个标准:其一,明确的主张;其二,社会的信任;其三,专业特长。
傅佩荣认为,三十而立,是三十而“礼”,一个人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在社会上也有工作,就能以合理的方式与别人互动。(2)
现实中,不少学生三十岁刚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娶妻生子,甚至一些剩男剩女还在寻寻觅觅,何谈“立”字?
四十而不惑。钱穆先生诗曰:“人事有异同,有逆顺,虽有志能立,或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惑。必能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究竟处,与其相会通处,而皆无可疑,则不仅有立有守,又能知之明而居之安,是为孔子进学之第二阶段。”(3)
因此,不是四十不被迷惑,而是四十易被迷惑,因为易惑,所以四十能不惑就是人生的大可贵之处。
这是人们对孔子的“误区”之一。现实中,四十岁不是“不惑”,而是“易惑”。打拼了许久,终于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名字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孩子,特别是一些人有了“官”或者“钱”,自然有许多人向其围拢。赞美话听多了,媚眼看多了,一些人就飘飘然“乱花迷眼”不知“身之所止”了。所以,“四十”而“不迷惑”,能坚守一贯立场,把握好底线和尺度,是立身之要,也是人生“难为”者。
无论认同与否,四十岁都是人生一个至关重要的生理、心理阶段,无论更为稳健,更加成熟,更长于判断,更能自强不息,或是更趋向反本归真,更平易,更宽容,更热恋人生,亦或是更积极贪求私利,满足私欲,我们总是面对“四十不惑”这一文化的影响,文人自然更大。(4)
02
五十而知天命。钱穆先生释曰:“虽对事理不复有惑,而志行仍会有困,志愈进,行愈前,所遇困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进则须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道义与职责。道义职责似不难知,然有守道尽职仍穷困不可通者。何以当然者而竟不可通,合一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遇此境界,乃须知天命之学。”
许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听天由命”,或者“顺其自然”亦或者“随遇而安”“安贫乐道”,这都是对孔子思想的最大误读。五十岁是人生中的第二个“黄金阶段”,人到这个阶段,心智完全,阅历丰富,年富力强,是大展身手黄金阶段,是人生的升华阶段。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就是把握一生的“天命”所在,不辜负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在人生中留下最光彩的一笔。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孔子五十岁开始,不管是为官摄政,还是周游天下,都在努力践行上天赋予的使命,扮演“木铎”角色最终成为百世之师。五十岁的孟子同样有此理想:“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所以,五六十岁,不是职场的终点,而是新一轮人生规划的起点。
傅佩荣认为,天命包含两个意思:第一个叫做命运,第二个叫做使命。人活在世上自由命运安排,譬如出生的背景,生长的环境......这些都叫遭遇。所有的遭遇都属于命运,并非个人能够控制。另一种叫做使命。孔子所谓的“知天命”,显然是指“使命”而言。举例而言,为什么知识分子会有使命感呢?因为他们了解过去的世界如何运作,看到局势纷乱,知道如何才能让国家走上轨道,他的这种了解就构成一种责任感。(5)
五十新出发,人生到了这个年纪,可以不必为儿女活着,不必为单位活着,像不就辞职的熊芳芳老师一样,为“自己”而活,活出精彩,活出有意义,不负此生,不负过往!
六十而耳顺。钱穆先生释曰:“外界一切相异相反之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之反应与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处之,不为所揺撼所迷惑,于是更进而有耳顺之境界。耳顺者,一切听入于耳,不复感其于我有不顺。当知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能明得此一切所以然,则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一反一正,一彼一我,皆由天。斯无往而不见有天命,所以说耳顺,此乃孔子进学第四阶段。”他又说:“事物之进入我心,其最要关键,在我之耳与目。本章专举耳顺,盖举此可以概彼。抑且目视由我及外,耳闻由外及我,论其自主之分量,微有区别。又目视偏于形物,耳听深入心意。目见近耳闻远,即古人前言往行,亦可归于耳闻一类。故举耳可以概目。学至于知天命,则远近正反,古今顺逆,所见皆道,皆在天命中。将更终于自尽,将益恕于待物。于己重在知其所当然,于人明其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则耳顺,一切不感其有所违逆,于是而可以施教,可以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6)
钱穆先生阐述了六十而耳顺的“所以然”问题,这显然只有智者仁者能明达,非一般人所易晓。但现实中,人到了六十岁,并不是许多人都能“明其所以然”,深究事务的根本,但他们积累了一定社会“经验”,但容易把“经验”视为“所以然”的所在,有人据此自负,自以为走过的桥比别人走过的路还多,往往会陷入另一种过往弊端:自负。
六十岁行将退休之前很多官员最大的特点满足,或者是某部门的掌门人,或者是某一方面的权威,自信达到顶点转而就是自负,而自负则是隐藏的最大的危机。自负之后,渐渐是师心自用固执己见,再不能像从前一样虚怀如故采纳良言,历史上许多败仗都有这样的影子,比如三国时期袁绍的官渡之败,曹操的赤壁之败,关羽的败走麦城,刘备的败走白帝城。他们都是年届六十。
“六十而耳顺”,看似容易,其实还是人生的“大不易”,特别对于有一定成就又比较自负自信的人,尤其不易!。
03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钱穆先生释曰:“矩,曲尺,规,圆规。规矩方圆之至,借以言一切言行之法度准则。此处言矩不言规,更见其谨言。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于外界所当然之法度规矩自然想洽。学问至此境界,即己心,即道义,内外合一。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任何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圣人之学,到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亦无可再进矣。”(7)
到了七十岁,老有所依衣食无忧,“返老还童”“从心所欲”出于人性的本能,“不逾矩”则是对社会规范的恪守,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修养和境界。
但这依旧是人生之“大不易”,生活中能够如此潇洒的老人并不多,他们或者困于食,到了晚年老无所依还不得已谋生;或者困于病,为疾病困扰;或者畏惧死亡,整天为养生东奔西跑,寄希望延年益寿;或者困于孤独,整日长吁短叹。许多老年人活得并不容易,能够“从心所欲”并不容易、
其实孔子七十岁也活得很艰难。那一年,他的儿子鲤死去;第二年,他最欣赏的学生颜渊死去;第三年,他最忠实的学生子路也死于卫国内乱。但他顺从的“天之选择”,用“从心所欲”的方式“问天”,也是反问自己:那些是值得做的,那些不是!
诗人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物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孔子的一生,就在于能够把平凡的生命过得不平凡,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再到“五十知天命”,开始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人生理想,再到“六十而耳顺”,听从内心召唤回到鲁国,整理典籍教授生徒,再到“七十从心所欲。”他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因为不容易,所以难能可贵!
这些“大不易”之所以“不易”,主要是“知易行难”,把握好分寸更难,也正是孔子深深警醒世人的。“生无所息”“生生不息”,“一息尚存,不落征帆”,这是古人崇高的精神追求。打破年龄的“魔咒”,追求“天命”所在,是一个人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结论:
在打破心中年龄“魔咒”的同时,还要破除现实中对年龄的种种“限定”。30年前,为了社会转型,干部队伍建设追求知识化年轻化,设定了四十岁这个年龄杠杆。随着干部换代的结束,这一杠杆已经失去既定的意义。唯才是举,量德使用,应是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
为此,要反对性别、年龄、出身、学历等一切形式的歧视,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应该重铸社会普遍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最终实现不遗寸长不遗寸长、人乐其用、公正和谐的社会新局面。
注:
(1)钱穆:《论语新解》,第2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傅佩荣、郭齐勇、孔祥林:《孔子九讲》,第10页,中华书局,.4.
(3)钱穆:《论语新解》,第2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4)虎维尧:“四十不惑”与文人的生存选择.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板),年7月第22卷第4期:20.
(5)傅佩荣、郭齐勇、孔祥林:《孔子九讲》,第10页,中华书局,.4.
(6)钱穆:《论语新解》,第2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7)钱穆:《论语新解》,第2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本文章是拙著《春风过耳——论语二十一问》的一部分,准备出版,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