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亲戚D,是个很奇葩的人。
D今年30岁,工作十年,却没有一份职业可以坚持半年。
刚开始,家人们认为他年轻,还没找到自己喜欢的,辞职几次也无所谓。
可没想到后来,频繁辞职却成了他的习惯。
之后,陆陆续续从其他亲戚口中得知。他其实不是自己辞职,而是被公司辞退的,起因都是与同事不和,听说最严重的一次是整个公司的同事联名要求开除他。
因同一种原因被辞退一次两次可以理解,也许是D的理念与同事不同。可如果同一个理由超过三次甚至到高达十次以上,是不是说明D本身也有问题呢?
可每次D被辞退之后,人们问他什么原因,他都怼天怼地怼父母怼同事:“我被辞退,都是他们的错,我没错”,可却没有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会失败。
每次,D要重新找工作的时候,家人朋友都劝他,好好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把不好的都改了。
没想到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打断对方的话,并且说:“事情都过去了,你再提那些不好的,有意思吗?”
于是,劝他的人,只能把话吞回肚子里。
结果,不到半年,他又一次失业。
面对失败,人们的选择有两种:
第一种,直面失败,分析原因,吃一堑长一智;
第二种,逃避失败,推卸责任,在同一个地方摔倒n+1次。
很显然,D就属于后者。
二
逃避失败,替自己开脱,虽是人类的本能,却毁掉了一个人进步的可能。
大多数厉害的人,不是因为天生厉害,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足够多的失败,而是怀着敬畏的心去面对失败,让失败为我所有,榨取失败的价值。
在这些厉害的人身上,无不例外都有一种思维——黑匣子思维。
所谓黑匣子思维,其实和具体的黑匣子并无关联,它是指一种经常可以对失败后的总结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英国乒乓球运动员,马修·萨伊德的畅销书《黑匣子思维》中谈到了这个概念。
本书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让人深刻了解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同,取得的成就也不同。
此外,本书的副标题“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也说明了黑匣子思维就是为了让人们从失败中得到成长。
可人性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要承认失败,就意味着没面子,丢了颜面。
就像亲戚D,他可以把自己失败的人生,全都怪到别人身上,却无法承认自己有问题。
这和他强大的自尊是脱不了干系的,而任何威胁自尊的事都会发生认知失调。
简单的说,认知失调就是指当某个人的信仰受到挑战时,内心感受到的不安,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从而找寻更多的借口、辩护和解释。
一个人一旦处于长期的认知失调,便会导致闭路循环,这样就会停滞不前,得不到成长。
与闭路循环相反的是开路循环,它在面对失败的同时,也在进步。
三
初中时学画画。
当时老师让在没有圆规的前提下画一个圆,这对老手来说可能没多大问题,可对于一个新手,又具有手残特性的我来说,真的是有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
我拿出笔,试图准确地勾勒出一个圆的弧度,一落笔却有些失望。
不像!
我害怕让老师觉得我很差劲,于是在他走到我身边之前,就偷偷地把不伦不类的作品擦掉。
然后又假装在他眼皮底下重画,可重画之后还是不满意,有些线条要么还是歪歪扭扭,要么又一次落到“刚擦掉”的笔迹里。
老师站在我身边看了好一阵子,然后说到:“我建议你保留错误的线条。”
我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不过还是遵从了他的建议。没想到,这个方法果然好用,之前错误的线条,都成了我后来落笔的参照。
经过几次修改,我竟然画出一个非常漂亮的圆。
后来,我才知道,这在素描中称为“叠笔”。错误的地方不需要擦掉,如果擦掉了,没有了应该避开“错误”的参照。下笔落笔反而增加了难度。
现在想来,这种“叠笔”法,就是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并从中让自己得到成长。也正因为这样,让之前的失败也更有了意义。
四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只关心成功的道理,却将失败的原因拒之于千里之外。
有个作者讲过一个故事。
由于工作原因,他接触到很多比较牛的企业家,在让他们给其他年轻管理者推荐一本管理书的时候,很多企业家都不约而同推荐了充满失败案例的《大败局》。
作者不解,于是有个企业家告诉他:成功是没法复制的,可失败的确可以避免,让你保持清醒,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获得成功。
正如作者马修·萨德伊所说:
“成功者,往往对失败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看法。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为了成功而努力,同时又熟知失败在成功道路上是多么的不可或缺,他们接纳失败,而不是回避它。”
这也许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实写照。
也许《黑匣子思维》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失败不仅仅是失败,它还是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