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圆规 >> 圆规资源 >>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

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灵活运用成语

2、了解“我”在故乡的活动,认识“故乡”里的人和事物,明确认识一百年前农村经济的萧条与破败,感受作者想要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3、探究“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来的前后变化及变化原因,深刻地批判旧中国对人们的生活压迫和精神迫害

4、学习主人公“我”民主进步的精神,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做一个进步守法的好公民。

5、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用对比手法写人写事

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在故乡”的活动过程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的变化,领悟作者想要改变旧社会的强烈愿望

难点:比较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找到相似内容,明确旧社会对人的精神的腐蚀与毒害,找到农村经济破败的根源,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教学方法

默读法、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灌输法

教学过程

一、导

启思: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幸福美满,生活安康,可以日日享受到生活的便利和美好带来的的愉悦与欢欣,可是在一百多年前,人们不但没有生活保障,连精神也失去了活力,日子就像浸泡在苦瓜水中,除了苦,没有了其他的颜色,谁能说一说这个历史,以及这个历史中的人们都是怎样生活的?

(畅所欲言)

提示背景:20世纪初中国丧失了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中国政府软弱无能,国家贫穷落后,人们受尽欺压,虽有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王朝,但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且后来军阀混战,更是加深了老百姓的苦难日子。本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

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母亲等人到北京居住。幼年的伙伴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探望鲁迅,此时的章闰水才三十来岁,然而却是满面皱纹,形容憔悴。他讲述“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鲁迅深感同情,后来他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里,发表在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2、体裁:小说,本文选自《呐喊》

提示: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是虚构的,它来源于现实但却不等于现实,它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和改造,反映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它有现实的原型,比如小说的主人公“我”和闰土都有现实人物的影子,但是“我”不是作者鲁迅,闰土也不是章闰水,他们只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3、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二、学

(一)、默读课文,对比比较:

现代生活与一百来年前的农村生活,有何不同?(感受新生活日新月异的美好变化)

1、学生字词:愕然、嗤笑、惘然、隔膜、恣睢、深黛、廿年、髀骨、獾猪、脚踝、装弶、猹

多音字:五行、折本、恐吓

2、理解课文内容:

①找一找,一百来年前,农村的现状是怎样的?这次回乡,“我”的心情怎样?(提示:可以找自然景物的描写)

明确:一百来年前的农村:荒凉、萧索、没有一点活气、悲凉,可以从文中第二段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感受得到: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回乡的时间是浓冬,冷风呜呜地响,从篷隙看到的天是苍黄的,村是萧索的,没有一点活气,远近横着。“横”,横躺着,如同人死去一般横卧着,没有生机,第二段,开头部分,主要表现了农村的萧索与破败,表达我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这种心情与感受与我们如今回乡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至少会有一个明媚的心情。

板书: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悲凉

②再次见到儿时伙伴闰土,他有什么变化,“我”的感情是否也有了变化?

明确:再次见到儿时伙伴时,他有了很大的变化: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才不过三十来岁,刚入中年,却已经是满脸皱纹,满面灰黄,手指像送树皮,又粗又笨又开裂。顶破毡帽,着薄棉衣,浑身瑟索,贫困的生活已经压得闰土没有了年少的殷实和红活圆实,反倒像个没有多少活力的贫病交加的老年人。

变化更大的是:年少的闰土与“我”是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跟“我”讲了海边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西瓜地里刺猹”、“下雪天里捕鸟”、“潮来时看跳鱼儿”、“捡如许五色壳”……,“无穷无尽希奇的事”,让“我”对“高墙”之外的天空充满了好奇,然而现在,却对“我”“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精神—麻木)

“厚障壁”是“我”与闰土之间的深深隔膜。这隔膜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影响造成的认知方面的差异。“我”并不希望闰土还如封建奴隶一般要尊称“我”为“老爷”,我们是一样的,地位、尊严是平等的。年少时关系那么好,“我”是地主家的孩子,闰土是长工家的孩子,仍然没有隔阂地相处在一起,怎么到了民国,人长大了,思想却落后退步了呢?““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拉开了“我”与他的兄弟情。

却不想他还回过头去叫“水生,给老爷磕头。”

“我”说不出话来。二十年后再见,闰土与“我”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对故乡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故乡的农村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农村了,经济变得越来越萧条破败,农村人也变得越来越贫穷落后,思想更是变得越来越麻木,“我”的心越发的悲凉。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曾经,“我”应该是带着一丝期待和美好的回忆来的,可是故乡里的所见所闻,让“我”心生悲哀,这样没有活气的农村和人们,让“我”看不到故乡美好未来的希望,反而觉得气闷,所以毫不留恋的走了。

板书:

少年闰土:西瓜地里刺猹、下雪天里捕鸟——银项圈的小英雄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面色灰黄满脸皱纹浑身瑟索——苦得像一个木偶人隔着厚障壁

③比较探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萧条与破败?

明确: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三座大山的压迫,逼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思想上的陈旧落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此些与三座大山有关)都苦得像个木偶人。所以“我”是带着失望、悲哀离开了故乡,但“我”又怀着希望,希望宏儿和水生“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板书:原因:三座大山压迫思想陈旧落后自然灾害

小结:比之一百来年前旧中国,我们生活在新时代中国是多么的幸福,如今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农村,许多优惠政策都向农村倾斜,即便我们没有生活在发达的现代化都城,仅只是个小乡村,脸上也是充满阳光与笑容的。衣锦还乡的人们多么让人羡慕,他们再次启程离开故乡,离开农村时也是带着爱与温馨,带着对未来更美好憧憬离开的,这是你我之幸。但是,请同学们记住,我们的思想也应该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才能创造更美、更好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今天的美好,努力向上,为我们的未来奋勇拼搏!

(二)、细读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比较人物之间的不同,体会作者感情

导语:“我”此次回乡,见到了久别的好友“闰土”,可是闰土与“我”产生了深深的隔膜,“我”很失望,也很悲哀,这悲哀不仅来自“闰土”的变化,也来自故乡一切的人和事物。“我”也看到了曾经的乡邻,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不过,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作者在描写杨二嫂时,是先闻其声,还是先见其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吃了一吓,赶忙抬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来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种手法,注重语言的描写,从声音中(语气语调和话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变化,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对初识的陌生人或性格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的人,这种印象与感受就更叫明显。

曾经的杨二嫂应该是温和、柔美的:“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可是这突兀的尖利声,明显就是她性格改变的表征,说话怪腔怪调,而且尖利刻薄,“我”有些应付不过来,“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正符合“我”再次见到她时的形象“凸颧骨,薄嘴唇”一副尖酸刻薄样,“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泼辣样,“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非常形象地刻画了杨二嫂此时的模样,瘦弱、刻薄、苍老,用了比喻手法,然而,“圆规”也类似于一种绰号,“我”称杨二嫂“圆规”,表达了讽刺。不仅讽刺她说话尖利刻薄,也讽刺她爱贪小便宜,杨二嫂来“我”家是想捡一些笨重木器回家,可“我”家并不富裕,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她倒是“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没有从“我”家拿到木器,临走前还要顺一副手套带走,把他人的财物当成自家的挪走,少了一点道德心。

板书: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

②与闰土相比,杨二嫂身上有哪些不可取之处,你怎么看待她的变化?

明确:与闰土相比,杨二嫂身上有许多不可取之处,1、为人说话尖酸刻薄,自说自话,不听他人辩护;2、贪图小便宜,缺少道德心;3、随意诬告他人,欺凌弱者。我们离开之前,听母亲说起:“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从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起搬回家去;杨二嫂见了这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竞跑得这样快。”为了贪图小便宜,达到自己的目的,既然寡廉鲜耻地任意污蔑他人,道德败坏,所以“我”称她“圆规”,讽刺她。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都生活在日益萧条破败的农村,经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与二十年前相比,贫困加剧,苦难加深,道德败坏,精神麻木,何尝不是旧社会恶劣环境的影响,所以,“我”才强烈的渴望水生和宏儿他们能够有未来美好的生活,“为我们所没有经生活过的”。

板书:主题: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③作者在文末中提到“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种新生活指什么?怎样创造新生活?

明确:“我”所希望的水生和宏儿的新生活,应该是指我们现在正享受着的并且未来还会变得更美好的新时代新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热血追求,在艰苦的岁月里进行不屈不饶的斗争实现的,而且未来还需要我们更多人,一代又一代新人去继续努力创造。

鲁迅在文本中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满怀着希望,那么未来的路无论多么艰难,前途多么坎坷,只要肯奋斗,那么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我们从未享受过的新生活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的历史进程就是如此,从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经历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在绝望中找到了出路,建立了新中国,如今人们幸福安康,这是几代人不放弃希望与追求的胜利,同样,只要我们心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并愿意与之奋斗,理想的美好生活一定会实现。所以,“我”尽管对故乡已经失去,并感悲哀,但“我”仍然还怀揣着希望,希望水生和宏儿们能够享受到“我们所从未经生活过的”。“我”的这种希望,表明“我”强烈要求改变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愿望,并做好了愿意为之奋斗甚至牺牲的精神,体现“我”的觉悟和进步思想,“我”应该是觉醒的资产阶级民主战士,进步知识分子。

三、品析文章语言:

1、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现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明确:此副图画,是“我”在少年闰土的话语中想象出来的美好图画,是“我”理想中的故乡。在这幅海边沙地图里,有活力少女,金色圆月、脸色天空,绿色瓜地,还有狡诈伶俐的猹,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富有生机。在文本的最后一段中,作者再现了这幅图画,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

2、“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明确:这是少年闰土雪地捕鸟的过程。文中主要抓住动作词来描写:“扫”、“支”、“撒”、“拉”、“罩”,具体描写了捕鸟的整个过程,显得活泼生动,展现了少年闰土的朝气蓬勃以及充满活力的海边农村生活。

四、总结:板书

二十年前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十一二岁、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少年闰土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没有一点活气的荒村——满脸皱纹,浑身瑟索的中年闰土

萧条破败贫穷麻木

写作特色:对比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的自然景物变化、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这些都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反映了农村经济的日益萧条破败,也表现了人们的痛苦与麻木。除此之外,在人物刻画上,“闰土”与“杨二嫂”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不同人物不同精神内质。“闰土”作为海边沙地的农民,朴实、勤劳、善良、真诚,“杨二嫂”作为小手工业者(豆腐西施——小商人)自私、刻薄、势利,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道德伦理任意地陷害损害他人的利益,有严重的小市民市侩气。这两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态度:对“闰土”,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杨二嫂”,作者是讽刺、批判,“圆规”的形象就具有讽刺意味。

五、作业练习:小作文《十年后的我》

要求:请你为“十年后的我”作一个简短的设想:那时候,你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与现在会有哪些不同,你会有哪些改变?请结合社会现状作合理想象,表现积极的精神面貌,字数字左右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