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丸之地变为衣冠王国,姜尚做了

云南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452.html

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纣于牧野,纣王败,登鹿台自焚而亡,商朝灭。随之,周朝建立。周朝建立后,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姜尚首功得齐,侯爵,在泰山以北,以临淄地区为中心,都治营丘,建立齐国。

姜尚是齐国的开国君主。齐国从公元前11世纪建立,到公元前年被秦朝灭亡,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作为周朝的诸侯大国,齐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姜尚就国,解决齐地的“莱人反抗、“智者不合作”以及“地舄卤,人民寡”的不利自然和社会条件开始,到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七雄之首。

再到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齐宣王厉行改革,广招贤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曾与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而“稷下学宫”的创建则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世。

在这八百年的历史长河里,齐国的存在和发展为五千年的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美学、建筑、服饰以及工艺美术等领域具有独特的齐国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齐国自太公建国开始,就采取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工商业、纺织业的基本国策。此后齐国历代都延续了这一经济制度作为齐国的基本国策,并发扬光大,它从根本上推动了齐国经济的繁荣昌盛,特别是桑、蚕、纺织业的发展,丝织业技术也随着生产经验的不断丰富而逐渐规范化和科学化,使齐国成为最早的纺织品中心。

齐国丝绸发展的基本条件

齐国坐落在泰山的北面,以临淄为中心,居今山东省北部,东临大海,西到黄河,南有泰山,北濒渤海,与鲁、宋、赵、燕为邻,它依山傍海,气候温润,地理环境独特,有鱼盐之利。但分封给辅佐周武王灭商朝的功臣姜尚建立诸侯国之时,齐国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

当时齐国的土地并不肥沃,虽然当地分布着极为丰富的桑树,并已有植桑养蚕的纺织历史,但是纺织业并不是很发达。

当时的国家支柱是农业,农业的落后必然导致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齐国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采取一系列扶桑助蚕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土地的土壤改良,并利用政治手段刺激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来达到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在原有东夷人的植桑和纺织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种桑、养蚕以及纺织业。致使齐国土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国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齐国的桑树品种主要是鲁桑,它是一种优秀的桑种,分布广泛。齐国利用当地的山地和丘陵采用直接播、压枝法、嫁接法等种植方法,扩大桑树的种植范围。

直接播种法是指通过直接散播桑树种子,待种子发芽后再移植的播种法;压枝法是指不将桑枝从主干上剪下而是直接压在土中,待桑枝生根枝条发芽后,再将其剪断的压枝法;嫁接法是指将优良的桑枝进行嫁接的嫁接方法。

经过多种方法的桑树种植,使齐国桑树遍布郊外,同时鼓励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桑树种植的政策,使桑树由野桑向家桑转变,进一步扩大桑树的种植范围。百姓住宅旁侧只准种植桑树,如果有妨碍植桑养蚕织帛的其他树木,必须予以取缔,致使出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繁荣景象。

齐国丝织业发展的基础

·以丝代税的经济制度

齐国历代都有重视桑蚕丝织业的优良传统,太公吕尚建都初期就开始鼓励妇女养蚕、缫丝和织布。春秋时期更是把丝织业的生产和发展作为国家的经济实施方案中的调查项目。

为了促进丝织业的发展,国家甚至对植桑、养蚕以及丝织业者采用经济鼓励和免除兵役的政治手段。还采取了资金贷款的形式来解决蚕农、丝织业者的资金不足,以保证丝织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国家还通过预购合同、预付资金、计价收购等方式来保证蚕农和丝织业者生产的顺利进行。

·公营、私营并存的经济体制

“百工”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通过国家的统筹任命和安排,以卓越的手工业技艺活跃在国家公有制机构的第一线,为齐国冶金、染织、建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齐国设立公有制纺织、染织以及服饰加工部门,大力发展手工业技术,使齐国的染、纺以及服装的制作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以负责画绘染织工艺的“设色之工”划分最为精细。

他们分别负责丝织物的画、绩、钟、筐、幌等染色技艺,并采用统一用色标准和严格的产品检验,杜绝不合格的产品的产生,为“齐冠带衣履天下”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国在建立国家级公有丝织业的同时,还积极倡导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营纺织,进一步推动了齐国纺织业的发展。将一年四季分为四个季节,其中就有纺丝、织布两个季节,其一,夏天来临之际的“纩丝”即加工蚕丝和丝絮的季节;其二,冬季农闲时,是纺织面料的季节,系统地讲述了小农家庭私营纺织的运作时间和过程。

齐国通过这一系列扶农助商的国家经济制度,使齐国的丝织业得到空前的繁荣,丝织品也闻名于各诸侯。

齐国丝绸服饰经济生产管理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上古的先民,或树叶蔓草遮身,或衣羽毛兽皮。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文明前期的服饰特点。如此简单的穿戴,也就无从讲究面料的精细、图案的华美和服饰的搭配。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约在二万七千年以前,从北京山顶洞人发明的自制骨针开始,到后来,人类的服饰材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到了商代,纺织、制衣更是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并出现了与礼仪配套的冠服。

但是,奴隶制度下的殷、商生产力极其低下,政治制度的腐化堕落,国家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因此对服饰的面料、款式要求低,服饰发展一度低迷。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渐转化的周代,力图通过政治、经济的改革,来达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中国服饰发展在此出现了第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服饰制度日臻完备,奠定了华夏中国“衣冠王国”的美誉。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中国经历了第一个思想文化的鼎盛时代,其对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服装美学思想意识形态产生的源头,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是我国最早的丝织中心,“齐纨鲁缟”在当时极负盛名。

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丝织品,不但做到“人民多采布帛",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致使“冠带衣履天下”,成为当时服饰潮流的弄潮儿。所有这些,都与齐国科学合理的丝绸、丝绸服饰管理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完善的管理体制

齐国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政治、经济措施力图革新。太公建都齐,今临淄一带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制度。

历代君主都沿袭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特别是齐国贤相管伸采用了“三国五鄙之制”、“相地衰征”以及“重本重末”的经济策略,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治国二十一乡,其中六乡为工商,并设立了相关的管理人员。经过多年的有效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中包括创建了规范化管理模式和管理程序。

·齐国三服官的设立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在临淄设立三服官专门为皇室贵族制作绮绣、冰纨、方空毅、吹絮纶等精细丝织品,主要为皇室提供春、夏、冬三季的服装材料,同时也是专门管理和统筹制作天子服饰的机构。齐国在秦、汉以前就已经设立了三服官,也就是说秦汉的“三服官”应该是在齐国三服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见其影响意义的深远。

·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

深衣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休闲类服饰之一,其形制属于上下连属的一类,腰部有明显的缝合线,是上衣下裳连缝的主要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曾一度盛行,直至秦汉。

古时候的深衣在追求短不露体肤,长不覆地,与十二月相符的制幅十二,衣袖作圆形与圆规相应,领型如同曲尺与正方相应,背缝垂直而领型方正,父母、祖父母健在深衣以花纹面料镶边;父母健在以青色面料饰边,无父无母者则以白色面料作为镶边,主要镶于袖口、衣襟的侧边和裳的下边,所镶尺寸为一寸半。

齐国教条化的服装结构造型所确定的尺寸标准是机械守成和墨矩礼规思想内容的表现。

结语

礼制下齐国服饰的生产管理虽然有许多的教条和刻板,但是其合理分工的管理制度和尺寸质量一把抓工作模式被历代所采用。人性化管理,对管理层确定职能定位,奖罚有度,避免了管理层到处指手划脚的现象发生。

针对工匠的专业化分工,谁出现差错谁负责,提升从业责任感以及职业心态,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及时地评估考核,激励管理层和工匠们的工作热情。

同时技术人员的集中管理有利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实践经验的不断印证使生产技术和操作程序变得相对简单,从古代到现代的服装企业管理中还能看到这种模式的痕迹。由此可见其意义的重大与深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