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者3我们是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仇人的

最近网剧《暗黑者3》有点小火。

这个以死亡通知单牵扯出案件内容、引发深思的网剧,延续了之前一贯的世事讽刺风格。

刚刚更新的第三季中,单元案件的选材伸到了“别人家孩子”这个敏感地带。

让我们先来捋一捋故事的大概:

一个阳光灿烂的梦境被声声催促打断,主人公吴洋睁开了眼睛。他是年纪轻轻拿到全额奖学金即将赴美读博的、已经获得生物科技大奖的“别人家孩子”。

这是“天才”的妈妈,一个帮儿子选了生物专业、已经提交辞职报告,准备步步跟随儿子,去美国陪读的母亲。

虽然镜头没有特意剪切,但整个家庭的布置无不透露着母亲对孩子成绩的骄傲、对读书的重视以及对吴洋前途非常细致的统筹规划。

满是奖状的背景墙,覆盖了主人公卧室三分之二的书籍,学霸人设不需多说。

饭桌后的白板上是母亲把吴洋的时间切分成一个个单元格,安排了包括:写笔记、听老师在线讲课、阅读甚至包括上厕所在内的详细规划。

在上图的这顿饭场景当中,吴洋提出要和朋友出去聚会。

母亲仔细地打量了学习计划,告知只能五点到七点。

后面镜头也有给到,当吴洋聚会还有几分钟到规定时间时,母亲的提醒短信准时送达。

整个过程中,母子表面波澜不惊的相处、吴洋毫无抗拒的认同,都带着一种别扭的暗涌。

故事在这里分出第二条线:城郊一个尚未竣工的礼堂中发现一具女性尸体,脸上布满圆规戳洞,一刀插入胸腔毙命,周围地上散落着文具,手法带有浓重的仪式感;系列案件还有两起,其中一起女死者嘴里灌满修正液,另一起凶案中女死者右手三只手指被切断,手上还插着一支铅笔。

这里不截图了,听了就十分毛骨悚然。

两条故事在一个网站进行了交汇。三起命案女死者的孩子都分别在一个叫做审判者的网站上留下了抱怨父母的吐槽,而这个网站的创办者也自然而然成为了首要嫌疑对象。

这样熟悉的话看了是否让人揪心,表面温顺的孩子,却在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呐喊。

而孩子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呐喊,几个场景让我们洞察一切。

图中的孩子,正在用圆规画着图,他的妈妈正在训斥她,周围满是围观嘀咕的老人家。同时,他的妈妈也是几天后被圆规戳到毁容的、死在礼堂的受害者。

一个冲突,使整个事件,在此刻明朗。

李洋即将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母亲要求他写一份发言稿,并一再表示,写好后要给他润色一番。

母亲走后李洋拿出手机跟青梅竹马的好朋友约定见面,恰好被来送牛奶的母亲撞个正着:

一番争夺,母亲把李洋的手机翻了个遍,李洋无奈地回应

随后母亲的一席话彻底挑破了两个人看似和谐平静的生活。

在李洋母亲看来,正是因为自己的严格管教,李洋才能成为别人口中的“别人家孩子”,而这也说明,她作为母亲对孩子做的所有干涉都是正确的,都是在为孩子的前进而做准备的。

补充一下故事背景,李洋妈妈早年丧夫,独自一人把李洋养大,借钱供他读书,在她看来,她已经无条件的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她无法容忍孩子“踏错”任何一步,听妈妈的话,才是正确的话。

母亲离开后,李洋痛苦的按住脑袋,打开抽屉拿出了抗抑郁药。并且随手打开了审判者网站——他就是网站的所有者。

看到这,可以说单元剧已经用很鲜明的手法说明了李洋阳奉阴违的痛苦,以及他许多行为都来自于精神重压下的麻木顺从。

中间穿插了许多细节我们略过不提,直接解开谜底。

犯下三起仪式感杀人案的杀人犯,是从小和吴洋一起长大的,名叫小飞的男孩。从小他被迫与“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在翻案自白中,他这样说道:

也因此,在前文中提到的女死者惩罚孩子不准回家时,他被“指责”的恼羞成怒。

生活中,像小飞这样,被“别人家孩子”一压到底的孩子,太多了。

包括吴洋的母亲在内,太多太多的家长,用自己的设想来规划孩子的人生,他到底在什么上行走?他要用哪种姿势?他先迈哪只脚?

许多父母沉浸在规划中不能自拔,却从不曾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画面上小飞狰狞着一张原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脸,低声地嘶吼着

所以,三起杀人案,仅仅是小飞证明自己比吴洋“强”的一种方式,仅仅是证明自己意义与价值的一种方式。

没有谁是天生的杀人魔,只有从小根深蒂固种下的扭曲概念。

单元剧给整个“别人家孩子”的概念覆上了一层戏剧色彩,但其赤裸裸的内核根本没有改变。在爱的禁锢与拉扯下,孩子们根本找不到能容纳他们的空间。像无数个小飞这样的孩子,疏离亲人只是一般形态,像无数个吴洋那样,极端情况下就会演变成人伦惨剧。

也许有的朋友会觉得奇怪,这又与吴洋有什么关系?

在经历了母亲一次次插手干预自己的思想、生活、整个人生的生活轨迹后,吴洋亲手送走了他的母亲。

镜头闪回高中时吴洋与好朋友聊天被母亲“捉奸”的情景。

母亲对自己一直严加管控,一切行踪均被监控。在无从解脱的怨怼中,他亲手终结了母亲的死亡,以此换来自己最渴望的自由。他站在天台大喊,再也没有人可以跟我说不。

唯一的、令她无限骄傲与感到光荣的儿子,却成了以性命相纠缠的仇人。“别人家的孩子”与“学习别人家孩子的孩子”同时成了杀人凶手,同时要受到制裁。

吴洋轻轻地说:我的翅膀还未长出,就被折断了。

随后纵身一跃从天台跳下,再也不受任何人支配,也不再做“别人家孩子”。

不只是“学习别人家孩子的孩子”在受煎熬。

“别人家的孩子”可能也在承受着被当做牵线木偶一样支配的恐惧。

借爱之名,行控制之权,到底有多可怕。

孩子的成长不是成长,仿佛是在赶进度。

别人家的孩子三岁会读诗,我家的孩子就一定不能拖到三岁零一天。

养育生命,却变成了父母的一场设计好轨道的较量。

其实,也许并不是“别人家孩子”特别优秀,而是孩子本身存在着各种差异,有着不一样的成长轨迹。我们不断的推着孩子向前进,我们希望他能够迅速掌握各项技能,我们希望他看起来优秀,希望我们投掷出去的教育鱼饵能获得积极的响应。

我们都忽略,或者不敢于在教育时光中,留下空白,让孩子自行想象,“野蛮”生长。

几年前《妈妈是超人》中有一小段话让人印象深刻:小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他成长还不到这个阶段的话,我就可以选择放弃(放手),慢慢来。

在教育路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停一停,先想一想,付出了许多努力,却事倍功半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很简单,大人生活在大人的世界里,孩子正在构建自己的平行世界,大人的教育,孩子听不懂。对成年人来说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或者在孩子眼中有着“此事隔山海,山海不可平”的理解难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强制孩子过父母一般重复的人生呢。

伊能静曾说,当他的大儿子哈利提出要去学舞蹈时,她第一时间是反对的。孩子却发出呐喊:你过得也只是你的人生而已,你不知道的东西,你怎么知道不适合我。

孩子太想做自己的主人,在父母之间却有另一个代名词“叛逆”。

规划的路线纵然可能是父母可能给予最好的,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到底想不想要。

以爱之名互相厮杀的父子母女们,孩子希望在生活中得到哪怕一点留白空隙,让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与世界;父母习惯了孩子们的顺从,惶恐于他们的反叛,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他们,感受到的是背叛。

所以,为什么把孩子养成了仇人,由此可见。

控制与驯服多么常见。

尊重与理解有多珍贵。

为了避免骨肉亲情变成仇人,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表现出水土不服时,我们就要放弃吗?

这绝不是。

所谓的“留白养育”不是放任孩子成为狂莽杂草,而是在不违背孩子成长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管住自己的手脚,不擅自介入加速孩子的成长,不干扰生命成长的轨迹。

孩子的每次任性与叛逆,都是尝试。爱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只如我们所愿。

倘若我们还能做到更多....

那就请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没有要求父母只有成为首富才有资格成为他们的父母,所以我们也不应该给孩子灌输“要成为神童才是我们的好孩子”这样的压力。

人云亦云绝不是智慧者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差异,给他们留有空间,才能协助做出更契合他们自我气质的选择。

请家长们“蹲下来”看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孩子去做“正确的事”,反而可能掩盖了孩子对“正确事情”是否有充分的了解与认知。

一幅好画并不在于画上的景致多么充盈,而在其一动一静,白浓相间,亦急亦缓。教育孩子同样如此。

既然相爱,何必相杀。

且以我们的拳拳之心化成我们以父母身份前行的动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辅助我们的判断,减去无谓的焦虑与额外的判断,让我们学会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调整自我步伐,陪伴他们找寻自己的位置,迎来属于他们生命中的海阔天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