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裴昱广州深圳报道
10月13日,香港天文台于一天之前挂出的“8号风球”依然有效,为应对台风“圆规”,香港联合交易所已经停止交易,这间位于香港中环的交易所,联结着中国内地、本港、东南亚与世界资本市场的联系,香港也和纽约、伦敦一样,跻身世界金融中心城市之列。
只不过,现在的香港,正在力图寻求一条与金融并行的发展道路,以维护香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繁荣与发展。港府选择了香港“再工业化”的路径,在这条路径之上,科创产业将成为杠杆,而这恰恰彰显了“融入国家发展的必要性”所在,对于香港而言,“再工业化”的前路,不言自明。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经着手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支持以“科创”为杠杆的香港“再工业化”,与之相关的行政机构改革和调整,业已在考虑之中,如果顺利,在下届香港特区政府中,相关行政机构将进行改组。实业与金融并重的香港未来,显然更值得期待。
香港经济“另一条腿”
“据我所知,我们的公司也去看了场址,总部会充分论证一下,要不要把新的一条生产线设在那里。”10月12日,一位日资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的管理层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她所说的“那里”,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将军澳工业邨和元朗工业邨。
她的很多同行,也曾到这两处场址考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分别在将军澳、元朗两个工业邨设置兴建了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微电子中心。根据港府的安排,前者约在年中完工,后者将在年投入使用。从多家电子制造业企业向记者反馈的情况看,这两处所在对于他们而言,是“具备吸引力的”。
这并非是两个孤立的事件所在,在这背后,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外,近年来并不为人熟知的一面:香港特区政府正在结合香港实际的禀赋与优势,引领香港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其中“再工业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而这“两个中心”,则是这种思路的落地表现。现在,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感受到了这个计划对于企业的吸引力,目前已经邀请运营企业构思兴建第二个先进制造业中心。
记者了解到,这家收到港府邀请的企业,即是香港科技园公司。接近该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香港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曾对香港科技园公司的投资等事项进行过估算,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香港科技园公司每投资1港元,约可吸引到13港元的“外间投资”。这显然是香港特区政府的信心所在。
早前,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立法会代表吴永嘉交流时,其重点议题便是“香港作为重要的商业城市,未来应该如何积极对接大湾区,发挥自身工业优势,利用科技元素,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发展”。
科创是重要支点
记者了解到,位于将军澳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位于元朗的微电子中心,其主要定位均是高科技制造业以及相关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线。曾到现场踏勘的人士表示,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和运营方的明确定位。熟悉香港经济情况的人士称,“科创”显而易见,是香港“再工业化”的支点所在。
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香港立法会做本届任内最后一次施政报告。林郑月娥表示,政府会持续从基建、人才、资金、技术及科研五大方面推动“再工业化”,“令我们的产值链(即产业链——记者注)更为完备及经济更为多元”。
据了解,香港近年来科技创新研发等,有一定的成就。例如,香港理工大学就曾参与到国家探月工程当中,月球探测器甚至火星探测器上部分零件、装备等,香港理工大亦有参与和贡献。因此,他们认为,只要香港各界形成共识,港府政策积极制定政策支持引导,科创将成为“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支点所在。
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仍是空间和土地问题。在10月6日的施政报告中,林郑月娥正式提出了北部都会区规划。记者掌握的相关规划策略文件显示,科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规划提出,“善用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后腾出的土地和毗邻的部分鱼塘和乡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原有用地规划,将增加合共约公顷土地作创科用途,以构建新田科技城,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集聚效应”。
同时,当前正在兴建的港深创科园,面积也有87公顷。这将构成香港“再工业化”中科创支点的主要空间所在。
融入国家发展
目前正在兴建的位于深圳河“河套”地区香港一侧的港深创科园,已经是香港当下面积较大的创客园区。这里规划的总建筑面积,大概已经等于三个位于香港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后者现有约家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根据港府官方的数据,这里培育了四间独角兽公司。
但即便如此,与深圳河北岸的深圳科创园区公顷的空间面积相比,仍然要小很多。因此,港府的选择在于,通过全面融入国家发展,与深圳以及大湾区城市良性互动,发展和促进科创产业,推动香港的“再工业化”。
香港特区政府的数据显示,本届特区政府执政四年间,对于科创领域的总投资超过1亿港元。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表示,“要保持良好势头,我们锐意建立更完整的创科生态圈,令再工业化植根香港,并与深圳以至于大湾区的创科发展相辅相成,使创科成为香港经济新动力,并成为‘十四五规划纲要’下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要实现这一目标和路径,与内地的更紧密联系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记者了解到,香港特区政府正在与广东省政府方面沟通,共同推进“大桥港车北上不设配额计划”,待疫情受控和免检疫“通关”逐步实施后,合格的香港私家车经大桥往来香港与广东省而无须事先取得常规配额。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开消息还表示,这一计划还包括可在其后一段时间延伸至另一个陆路口岸。
记者了解到,港府已经提出设想,在下一届任期内,扩大创新及科技局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凸显由创科推动香港再工业化的发展。
(编辑:孟庆伟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