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墨子对人才的主张(第一篇)
入国2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翻译:
治理一个国家而不关心贤士,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德的人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不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没有比任用贤能的人更急迫的事情了,没有贤德的人才,就没有人与国君一起谋划天下大事。怠慢贤才,轻视贤士,而又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那是从未有过的。
从前,晋文公曾经长期流亡国外,而后来成为天下盟主;齐桓公也曾出走国外,最后称霸诸侯;越王勾践受过吴王战败的受辱,最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个国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扬名于天下,都是由于他们的国家曾遭受困境、个人曾蒙受奇耻大辱的缘故。最高明的当然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但能反败为胜,有所成就,这才叫善于用人。
以上来自网络,以下是个人感悟——
墨子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开篇先讲人才的重要性。
当然,墨子说的人才跟现在所说的人才标准可能不一样。那时候重点是“贤”,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贤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有道德的,有才能的;2、敬辞;3、艰难,劳苦;4、胜过,超过……”一句话,品学兼优吧。
墨子的意思是,你不重视人才,人才就不重视你。
在企业里经常听说,“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所以,怎样给“人才”合理的报酬,让其发挥最大的能量
或者让已经发挥大能量的人,得到应有的报酬
这个课题很重要。
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扼杀人才的积极性。
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让人尽其能,这个真的挺重要的。
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4/18
墨子的思考——人才为什么不说话?(第2篇)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暗,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以上摘自《亲士》
翻译
大臣如果只看重自己的禄位,而不进谏,国君左右的人都默不作声,地方官员也闭口暗叹,那么百姓的怨恨就会郁结于心。国君身边的那些谄谀奉承之人,好的建议、主张都被他们拦截了,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夏桀、商纣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贤士吗?结果呢?自己被杀而且丧失了天下。因此说:送给他国家重宝,还不如推举贤德的人。
——以上来自网络,以下是个人感受。
国君左右的人都不说话,为什么?因为说话可能会危害自己的利息,要么是金钱利息,要么是自己的人身安全。
那么国君身边的人的职责是什么?我觉得他们的职责应该是要说话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按照现代的章程,他们不是为了君主而活,而是为了“天下”而活,再具体一点,要为天下的百姓而言语,因为他们的俸禄不是君王赏赐的,是百姓进贡的。
可惜,很多时候颠倒了,那些天下百姓花钱供养的“代表”,忘记了自己的俸禄来自天下百姓,闭口不言,只是随着君王起舞,为君王唱赞歌,这是何等的昏暗!
如何解决这种局面?墨子提了一点,说推举贤良,我理解为推举敢于发言的人。
但是,墨子没有看到这种制度上的弊端,即使推举了贤良上去,贤良照样发不出声音。
所以,墨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却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事实上。这种局面现在解决的也不是很好。
——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4/:18
墨子的修身观——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第3篇)
君子战虽有陈2,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3。
——《修身1》
翻译——
君子作战虽然有阵势,但勇气却是最根本的东西;办理丧事虽然有诸多礼仪,但哀伤却是根本;做官虽然需要学问,但德行却是根本。因此,根基扎得不牢固,就不会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和周围的人处不好关系,就说不上招徕远方的贤人;连自己的亲戚都不能归附,又从何说起可以对外开展交际活动;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贪图办许多事情;连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那就不要追求博闻广见了。
——以上摘自网络,以下是个人感悟。
1.墨子说了很多具体的事例,表达了对修身的看法,比如打仗的根本是勇气,先有勇气上战场再说什么兵法;办丧事首先你得伤心,别的仪式繁琐意义何在?连亲戚都处不好怎么能和外人处好;办一件事都有始无终,怎么能办大事?连一个小问题都没弄明白,还追求什么博文?
这一点我很赞同,不要太追求宏大叙事,从细节做起,博览群书的目标是远大的,从好好读完一本书开始,大的目标可以分解成小的目标,每天完成一点。
墨子写的很具体,都是小目标,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也比较好理解。
——完——
个人感受,仅供参考/4/:48
墨子早就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4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2、伯阳3,禹染于皋陶4、伯益5,汤染于伊尹6、仲虺7,武王8染于太公9、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穀。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
——《所染》部分
墨子看到染丝而感叹说:“洁白的丝放进青色的染料中,就会变成青色,放入黄色的染料中,就变成黄色。放进去的染料不同,染出的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放进去五种不同的染料,就一定会出现五种不同的颜色了。所以对于染这件事不能不谨慎啊!”
不单单染丝是这样,国君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舜受到许由、伯阳的影响,禹受到皋陶、伯益的影响,汤受到伊尹、仲虺的影响,武王受到太公、周公的影响,这四位君王受到的影响正确得当,因此能称王于天下,被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要列举天下仁义、显达的人,一定会举出这四个帝王。……
——以上是部分翻译,以下是个人感受
原来墨子这么早就提出了“近朱则赤”的思想。
不知道晋朝那个人是不是受他影响提出的——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两个古人都认为接近好的,会使自己变好,跟坏人一起,会学坏。
其实这句话并不牢靠,经不起推敲,明朝有个人推翻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我更相信后者,一个人的脾气养成不容易,改变起来也不容易。
也许有人容易学坏,几分钟就被洗脑;也许有人一辈子都不愿意改变。
所以。看见布容易染色就得出一个人很容易就被其他人或者环境改变,这是不严谨的。
当然,跟好的,博学的人交流,能增长自己的见识,如果个人又愿意改变,愿意学习,那就很有希望变好。
——完——
个人感受。仅供参考。/4/:10
墨子的“法律观念”(第5)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1。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2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法仪》
翻译——
墨子说:天下从事各种工作的人,都不能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够把事情办成的,那是从来没有的。即使士人贵为将相,全都有一定的法则。即使是从事于各种行业的工匠,也都有自己的法则。工匠们用矩画方形,用圆规画圆形,用绳墨画直线,用悬锤测定偏正,用水平器测定平面。不论是能工巧匠还是一般工匠,都是以这五种仪器为法则而操作的。能工巧匠高明的地方,在于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些仪器。一般工匠虽然不能做到这样的水平,但仿照工具的标准去做,还是要胜过自己凭直觉去做。所以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法度可以遵循。
以上来自网络,以下是个人看法——
来自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有了这么先进的法律观念——凡事必须有个法度,可以理解为法律制度完善的观念,这样各行各业便可以有法可依。这在当时还是“人治”的社会,提出这种观念,还是比较先进的。
可惜,有法可依不等于有法必依,健全法律制度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的执行,也是很重要的,墨子在这一篇里没有展开。
但是这种“法治”思想,肯定对后世产生了不少影响。
——完——
个人感受,仅供娱乐/4/:44
墨子“七患”,今天仍有!(第6篇)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2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3,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七患》
翻译
墨子说:一个国家,有七种大祸患值得重视。这七种祸患是什么呢?都城的内外城郭和护城河都没有修好,不能守御,却去大肆修建宫殿,这是第一种祸患。敌国军队压境,四面邻国都不愿来救援,这是第二种祸患。把人民的力量都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把国家的财物宝货虚耗于送往迎来的待客上,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游学未仕的人只顾结交朋友,国君修订法律以惩罚臣子,臣子畏惧而不敢违逆,这是第四种祸患。国君自以为神圣而聪明,而不过问国事;自以为国家安稳强盛,而不做防御准备,四面邻国在图谋攻打他,而自己却不知戒备,这是第五种祸患。国君所信任的人不忠实,而忠于国君的人不被信任,这是第六种祸患。贮藏和种植的粮食不够吃,大臣不足以信任重用,赏赐不能使人高兴,惩罚不能使人畏惧,这是第七种祸患。
这七种祸患如存于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灭亡;在存在七种祸患的情况下守御着城池,敌军一到,一定会顷刻瓦解。七种祸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有祸殃。
——以上来自网络,以下是个人看法——
我没想到,多年前的古人说的话,竟然像现在某些写寓言故事的人说的话。
1.修宫殿之货。
皇帝的宫殿不够住吗?既然够住,那么修宫殿的目的是干什么?为了显摆?放到今天,一些“超级工程”是否有显摆的嫌疑?
2.邻国不愿意救援,是第二个祸患。邻国为什么不救援呢?是不是得罪了,摩擦了?
3.财富消耗于迎来送往上。
4.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这跟之前讲的,不提建议相呼应了)
5.国君自作聪明,自以为国家强盛
6.忠臣不被信任
7.粮食不够吃,赏罚制度(分配制度)使得人们没有积极性
……
墨子很厉害,他说的问题很多现在仍然存在,没有解决
——完——
个人感受,仅供娱乐。-4/:01
墨子:老百姓吃不饱就造反(第7篇)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1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2之。今岁凶,民饥,道饿,重其子此疚于队,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疾3,食者众,则岁无丰。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4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5,是若庆忌无去之心,不能轻出。
翻译太长,只摘取一段——
现在有一人背着孩子到井边打水,如果孩子不小心掉到井里,那么这位母亲必定想方设法把孩子从井中救出。现在遇到饥年,路上有饿死的人,这种情况比孩子掉入井中更为严重,能忽视这种局面吗?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就仁慈驯良;年成遇到凶灾,老百姓就吝啬凶恶。百姓哪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品行呢?从事生产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多了,那么就不可能有丰年。……
——以上摘自《七患》,以下为个人感受。
墨子的举例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老百姓背着孩子去打水,孩子掉井里了,你说老百姓能不着急去救吗?如今的形势比孩子掉井里还严重!
可见严重的程度!
墨子还说了,老百姓嘛,吃不饱就造反,很简单的道理嘛!
但是,墨子接下来的建议就变成了大力发展农业,当然,农业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农民种粮吃饭,如果连这个也保证不了,农民伯伯就要怒了。
这个建议很实用,其实放到现代,不光吃饱饭,还要让大家能看起病,孩子能上起学,还要能买起房子,孩子能娶起媳妇,如果能有举手表决权更好
为墨子点赞
个人观点,仅供娱乐
——/4/:11
墨子批评奢侈——够用就行了!(第8篇)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2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3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4,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5,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辞过》
翻译——
墨子说:“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建造房屋时,都找一个稍高一点的地方安顿下来,或挖个洞穴住在那里面,由于地下潮湿有害于人民的身体,所以圣王开始建造房屋。建造房屋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免潮湿,四面墙壁足以抵御风寒,屋顶能够防备霜雪雨露,宫墙的高度足以分隔内外,使男女有别而符合礼仪,只要达到以上要求就行了。”至于劳民伤财而没有更多实惠的事,是不会做的。按照平常规定的劳役去修筑城郭,那么人民虽然劳累但不致受伤害;按照常规征收租税,那么人民虽破费但不至困苦。人民感到困苦的不是这些,而是苦于在他们身上横征暴敛。因此圣王制造房屋,只是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并不是为了观赏和娱乐。圣人制作衣服、腰带、鞋子,只是为了适合身体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显示奇装异服。所以,圣王自身节俭,并教导人民,因而天下的百姓得以治理,财物用度得到满足。
以上来自网络,以下是个人感受——
其实墨子这一篇写的很直白,无需再赘述,我想到一些现代的行为,墨子如果看见了肯定也会批评——
1.一个包卖几万块,能吃吗?跟十块钱的包装的东西不是一样多?
2.一个车卖几千万,能飞吗?车的主要功能是代步,遮风挡雨,开那么豪华的干嘛?
3.一顿饭吃几万块,跟吃几块钱的面不是一样饱吗?吃一顿能顶两顿吗?
当然,有些人买奢侈品,人家买得起,买来也不仅仅是为了用,也许是为了面子,或者生意,或者炫耀,咱们理解不了,也管不住,也许钱很多,花不完,你想象不到。
但是,如果墨子看到了,肯定要唠叨几句。
几万块的皮带跟几块钱的皮带。还不是勒着那个腰,与其买个贵皮带。不如好好锻炼身体,把腰部整的健康结实些。
——完——
个人感受,仅供娱乐-4/:23
墨子认为音乐很重要(第9篇)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2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3,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三辩》
翻译——
程繁问墨子说:“先生说:‘圣王不听音乐。’可是,从前的诸侯处理政务疲倦了,就听听钟鼓演奏的音乐来休息一下;士大夫处理政务感到疲倦了,就听听竽瑟演奏的音乐来休息一下;农夫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也要借敲击瓦盆土缶的音乐方式自娱自乐,进行休息。现在先生您说:‘圣王不听音乐。’这就好比马套上车永不卸下,弓拉开后永不松弛,这恐怕是靠气血运转而活着的人无法做到的吧!”
以上来自网络,以下是个人感受——
个人感觉,墨子应该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如果生在当代,家里非置办一套音响不可,走路戴耳机也有可能。
墨子说,君王有钱,别人给他演奏
老百姓没钱,自己敲打敲打锅碗瓢盆,这都是爱好音乐的表现,音乐使人心情放松!你要说他们不爱音乐我是不信的,就好像人是靠气血活着的,不靠粮食,我是不信的!墨子说的这么坚决,应该是出于他对音乐的热爱,认为这么好的东西,人人都需要,有钱就买好音响,没钱就听听手机上的歌也行。
由此可以看出,文人雅士,喜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不是瞎说的,得深入骨髓。
墨子不愧是全才,都通一点。
——完——
个人感受,仅供娱乐。/4/:32
墨子说,凡事要追根溯源(第10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2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3?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兼爱上》
翻译——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人,一定要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够治理天下。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无法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从哪里起的,然后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天下混乱的局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不能不考察混乱从哪里来。
以上来自网络,以下为个人感受——
墨子这两句话说得很让人信服
1.医生得知道病根,才能开药治病。
2.治理天下也要找病根,再制定政策。
说得太好了,如果医生不知道病根,只看表象,有什么症状治什么症状,效果肯定不如知道病根再针对吃药好。
举个例子,咳嗽了,就要止咳,首先要了解什么引起了咳嗽?
是呛着了?
感冒了?
嗓子发炎了?
哮喘引起的?
肯定吃的药是不太一样的。
倘若治国有这一份心,不要哪里出乱子先捂住哪里,而是去深入调查一下,为什么会出乱子?根源在哪里。
不光要抓刁民,还要研究一下他为什么成为了刁民,是不是过不下去了?
不要批评人家贩卖焦虑,
你先问问为什么这么多焦虑可买,为什么会产生焦虑?
……
——完——
个人感受,仅供娱乐。/4/:43
注:以上仅仅从墨子前几篇摘取了部分语句解读,并不代表墨子全部思想,建议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原著,以上讨论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纯属个人拙见,仅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