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
董卿在《朗读者》中曾这样描述故乡:“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时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时的那张火车票,是不经意间的一个口音。故乡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即便回不去也永远是故乡的那个地方。”
故乡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和感慨,承载着我们童年时代的简单,纯真和美好。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鲁迅的《故乡》,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
说起鲁迅的《故乡》,大家可能没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说少年闰土,大家可能都知道,因为少年闰土是我们小时候小学课本上学过的片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像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便是少年闰土。”这是鲁迅心中少年的闰土形象,一个有着蓬勃生命力,意气风发,机智灵动的少年。
鲁迅在文章开头的时候写到:“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了起来。”由此看出,鲁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此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他在故乡的祖屋已经卖给了他人,没有了祖屋,故乡便成了他乡。
鲁迅回到家中,母亲和侄儿早早地在门口迎接他。母亲很高兴,但眼神里也藏着许多凄凉。我想这种凄凉大概也是因为他的母亲不愿离开故乡吧,中国讲究落叶归根,何况此时鲁迅的母亲已是花甲之年,自然对故乡有着更多的不舍。母亲和鲁迅在谈论搬家的事情时,提到了闰土,母亲说:“闰土每次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了他,他也许就要来了。”听到这话的鲁迅是极为开心的,他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闰土少年时的模样,那个机智勇敢十分有趣的男孩,是他儿时要好的玩伴。所有有关闰土的记忆都在鲁迅的脑海中一一涌现出来。
鲁迅认识闰土的时候,自己才十多岁,离现在有快三十年了,那个时候的鲁迅,家境还算不多,自己也是一个真正的少爷,闰土的父亲在鲁迅家做短工,因为祭祀忙不过来,所以叫来了他的儿子闰土来鲁迅家帮忙。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闰土的年龄和鲁迅相仿。鲁迅第一次见到闰土的时候,闰土一张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鲁迅,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鲁迅说话,于是不到半日他俩便熟识了。
鲁迅和闰土很是玩得来,闰土给鲁迅讲了如何在冬天雪地里捕捉鸟雀,在夏天的海边拾捡五颜六色的贝壳,在没有人的黑夜去西瓜地里刺猹等等。这些都是鲁迅以前从未听说过的新鲜事,他觉得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并由此对闰土产生了一种崇拜和向往,渴望能有和闰土一样的经历。要知道,在闰土没有来之前,他每日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去,鲁迅急得大哭,闰土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最后还是被他父亲带走了。就这样,两个要好的小伙伴被迫分开了。后来,鲁迅还收到过闰土托他父亲带给他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鲁迅也回赠了闰土几次东西,但是从此再也没见面。
转眼间,已过去近三十年了,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记忆,让鲁迅似乎看到了自己曾经美丽的故乡。在鲁迅心里,对闰土有着美好的想象,儿时的那个可爱有趣,机智灵动的少年,如今是一副什么样的模样呢,当他们这次再见面的时候,两个人该是多么的兴奋和激动呢?然而,这只是鲁迅自己的猜想,他不知道时隔这么多年后,闰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闰土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故乡或许还是那个故乡,可儿时的伙伴闰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闰土了。
在见闰土之前,鲁迅意外地先见到了杨二嫂,这个年轻时被人叫做“豆腐西施”的女人,现如今却完全变了模样,凸颧骨,薄嘴唇,瘦骨嶙峋。杨二嫂站在鲁迅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很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样的杨二嫂让鲁迅一时没有认出来。杨二嫂主动跟鲁迅搭讪,说小时候还抱过鲁迅,还说鲁迅贵人眼高,如今阔气了,还要这些个旧家具做什么,鲁迅反驳说自己并没有阔,还想着得卖了这些家具换点生活费。这时的杨二嫂便愈发地说些讽刺的话“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都不肯放松,愈是一毫都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说着便愤愤地转身向外走,还不忘顺手牵羊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带里。
这样的杨二嫂让鲁迅感到惊愕,记忆里那个年轻貌美经营着一家生意还不错的豆腐店的“豆腐西施”,现在是为何变得这幅模样,尖酸刻薄,世俗贪婪,时刻想着如何占别人的便宜。鲁迅心里清楚,杨二嫂的改变,大抵都是因为这个破烂不堪的社会让她变成这样的,在这个混乱的年代,根本没有普通百姓的出路,豆腐店的生意恐怕早已无法维持她基本的生活了,这才不得不让她由“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
杨二嫂的变化给足了鲁迅惊愕,然而,接下来出场的闰土,却更是让鲁迅感到无比的失落和心痛。
当鲁迅见到闰土的时候,便知道,眼前的闰土已不再是他记忆中的闰土了。先前紫色的圆脸如今变作灰黄,还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也如当年他父亲那般肿得通红;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了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也显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鲁迅当时还是很兴奋的,心里有许多的话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闰土说,但是却像被什么东西挡住似的,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闰土站在那里,脸上漏出既欢喜又凄凉的眼神,动着嘴唇,但又没做声,态度变得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这一声老爷让鲁迅很是震惊,儿时他们那么要好,闰土都是以迅哥儿相称的,怎么如今要这样生分?鲁迅心里感觉到,他和闰土之间真的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他们的关系再也回不去了。他也知道他和闰土之间已经再无话可聊了。
闰土见鲁迅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孩子,叫水生,是闰土的第五个孩子,他还让水生给鲁迅磕头行礼。这个孩子,在鲁迅眼里,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脖子上没有了银项圈。水生的年纪和鲁迅的侄儿宏儿相仿,俩人也是很快就玩到了一块儿。
鲁迅还是忍不住询问了闰土的境况如何,闰土告诉他,非常难,生了很多孩子,连比水生还小的第六个孩子都在帮忙干活,却总是吃不够,生活不太平,到处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不好,好不容易种出的东西拿去卖还得捐几回钱,都折了本,不卖又会全部烂掉。闰土讲完这些后,就不再做声,只是摇摇头,沉默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鲁迅看得出,闰土的生活苦极了,苦得已经无法形容。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压在他身上,让他活得如同木偶人一般。鲁迅和母亲商量这家中凡是不必带走的东西,都让闰土随便挑选带走。鲁迅知道,此时的他,唯一能帮闰土做的恐怕就只有这个了。
过了九日,启程的日期到了,鲁迅带着母亲和侄儿坐船离开了故乡,这个时候的鲁迅,心情是复杂的,他在文中写道:“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远离鲁迅的不只是故乡的老屋和山水,还有那个曾经和他亲密无间的儿时伙伴,他们终究是真正的分别了,不只是现实的距离远了,彼此间心的距离更远了。往后是真的再也不会见面了,也不可能再有期待了。那个一直活在他心中的儿时小英雄闰土也消失不见了。
这时的宏儿竟也如鲁迅儿时一般,舍不得与水生分开,刚上船就盼着何时才能再与水生一道玩。这不禁又让鲁迅感慨起来:“希望他们不要再与我和闰土那般又隔膜起来,我不愿意他们如闰土那般辛苦而麻木地生活着,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一种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鲁迅所希望他们后辈能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是一个国家全新的面貌,新的社会,新的国家,如同我们现在这般幸福满足。那个时候的鲁迅,耳闻目睹了在兵,匪,官,绅等多重压迫下的,老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他们的精神依旧被旧社会的传统观念所束缚,导致纯真的人性也变得扭曲起来,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阂,等级观念在他们的心中根深地固。鲁迅不愿看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中这般活着,所以他一直在苦苦地寻求着救国救民的道路。然而,在那个新旧交替,军阀混战的年代,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鲁迅对此还是抱有希望的,正如他在文章最后写到:“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从少年意气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闰土。人,终会被生活磨平棱角,弯下脊梁,成为生活的奴隶,将生活的一切苦难都刻画在脸上。越长大越发现,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他们会对所有的人都伸出友好的手,只有成年人的世界才是复杂的,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后,成年人的心里早已掺杂着太多的无奈与心酸,他们在心里已经自然而然地把人划分了等级,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彼此之间的情谊再也不如小时候那般纯粹了。儿时的玩伴,因为人生道路的不同,早已经失去了共同语言,再见面时,也只剩下了彼此间的尴尬,两眼相望却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