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边的一抔泥土,经陈友芳的一双巧手揉捏,精雕细琢一番,便是一尊颇具神韵又“会说话”的泥塑。
今年62岁的陈友芳,是武汉市“泥塑非遗传承人”。泥塑从当初的谋生之道,成为他一生的挚爱。
本周一,记者来到黄陂区泡桐镇陈友芳的家,“泥塑非遗传承工作室”的招牌分外醒目。屋内木架上是他的泥塑作品集:顽皮的孩童在敲电脑,勇士骑着奔腾的骏马,婉约女子微笑着抱着婴儿,手艺人专注地锤铁……
盯着这些泥塑人物,你能从它们的眼眸、嘴角等传递的神情,读懂它们在说着什么。
“雕塑的点睛之笔就在传神!”陈友芳说。
客厅就是操作间,一张小方桌是他的操作台,工具盒里是几支雕塑笔、毛刷、直尺、圆规等普通用具,也没有特别高精尖的仪器和设备,泥土也是田埂边挖来的,如何雕出“会说话”的泥塑呢?
陈友芳现场演示泥塑人物,他拿出一团泥土,不停揉捏,挤出细砂,“泡水揉捏后,还有小砂子,揉捏要精细,有砂子在炉子里烧制后会有裂痕。”不是用一大团泥作人的骨架再雕琢,他是一点一点用泥巴贴合而成,再用雕塑笔。做一个人物泥塑,一般1-2天。
看其雕琢栩栩如生,素材和工具也很普通,神韵是源自“有一种热爱,功夫在诗外”。
陈友芳回忆道,年湖北美院教育下乡,教生产队的人员做泥塑,因年龄太小不是授课对象,但他很感兴趣,从周边人员的听闻中,了解了一点。年,黄陂开办了一家泥塑厂,他进厂跟着师傅学做磨具和泥塑,从此打下了坚实基础。年,他南下深圳一家工艺品公司,师从公司雕塑顾问,边做边学。“当时压力很大,技术不行,就会被无情淘汰。”
学什么呢?陈友芳说,阅读与美术相关的“比例”“结构”“衣纹”“动态”方面的书籍,走路时观察周边人的神情、走姿等等,比如穿在身上的衣服,就有挤纹、拉纹。
说着,他翻出手机照片给记者:“这就是我在网上下载的人物图片,没事时,我就会琢磨研究他们的神情、衣着,如何鲜明地雕出来。”
图: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文: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