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0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笔下的回归自然,如今成了都市人最热切的期盼。又是盛夏,相约乡村避暑纳凉,那山间的风,山里的水,山上的小路……是否一如记忆中久违的模样?
为寻找乡村的动人之处,传播乡村之美,找回乡村自信,让异乡人在此寻到美好为目的。一起与素素走进世界客都梅州的美丽乡村。
广东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之一。在花萼楼里;在泰安楼中;在梯田上,感受着那古朴粗犷的气势,那独特奇巧的结构,那肃穆沧桑的久远,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族传统,一个个美丽的场景在脑海中展现、沉淀,仿若触摸到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小伙伴们也纷纷地分享了自己的内心感触。
Ⅰ
到过很多城市
直面而来的第一感受大概都是相同的
每次置身陌生的城市之中
仿佛进入了没有边界和差异化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一样的高楼林立
一样的车水马龙
一样的灯红酒绿
甚至一样的零乱复杂
而乡村则不然
每到一个陌生的村庄
总能让我分外的好奇与激动
好奇当地的自然风光
好奇那里的风土人情
好奇那些散落的历史遗迹
好奇那些传统的观念如何更好的在现代生活中融入
同时也期待着没有被商业化的淳朴笑脸
这次我们来到了梅州市大埔县,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扭动着,泥土的气息直灌车窗,清爽提神,路边的杂树郁郁葱葱,远处山谷中插下去不久的稻秧铺出了一抹抹的嫩色,忽然看到一条黑狗在路边上悠哉的散步,感觉离村庄不远了,果然一个急转弯之后一个土黄色的庞然大物冲进了我的视野,直觉告诉我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花萼楼了。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模样,花萼楼依山傍水,处处遵循着建筑风水,今天的航拍上帝视角也把花萼楼的建筑美学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在航拍视角下整个花萼楼的主体建筑的圆形是如此的规矩,而且在与周边建筑的组合也有节奏和章法,一点儿不显呆板,日本学者曾感叹它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
经历了年风雨的花萼楼静静的立在那里,我轻轻的推开厚重的门板,吱吱呀呀的门声在广场上回荡,过道里院子里全是用石头镶嵌的地面,阳光透过天井洒在石头上,一块块光溜的石头尽是古人生活的印记,仿佛昔日的热闹场景就在眼前,热闹过后留给今日的只有寂寥和落寞。
如果把花萼楼比做一块大蛋糕,那每家每户都是一小份蛋糕,大家共享着大院子,共享着水源,宗祠等。门口的老爷爷说:“这儿是曾经的主人是姓林的人家,总共可以住30户人家,之所以叫‘花萼楼’是因为兄弟之间的感情就像花瓣和花萼一样,互相依托。”我站在院子中央在大爷的絮叨声中细品着院子里的阳光,春日的清风,感觉昔日的熙攘在耳边回响,烟火味从皮肤上滑过。昔日的热闹已经过去,时间留给我们的只有空荡荡的泥土躯壳。
看着这些斑驳的墙壁,被时间打磨过的路石,浸泡着烟火味的栏杆突然蹦出“平等”“共生”这样的词来。这应该就是花萼楼的精神吧,这在等级森严的皇权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人与人的平等共生,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老祖宗们用他们的智慧把这个宇宙问题解决到了这种程度。可是如今乡村和城市如何共生应该是我们急需考虑的。花萼楼边上到处是丑陋的现代建筑,门口欠缺规划的停车场堆满了各色的车,站在门口拍一张花萼楼的全貌都难更不要说展现它漂亮的天空线了。我绕着花萼楼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找了一个角度拍了一张能够体现它昔日伟岸的照片。
很快我们准备收拾行囊出发了,车子开动的,门口的狗儿们一直追着我们,但是追了几步就回去了,或许它已经习惯了这种离别,深知它的不舍是多么的无力,城镇化的滚滚浪潮让乡村慢慢空心化,乡村年轻人争先恐后入城参与建设城市的未来,而乡村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Ⅱ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这其实是我第二次来这了。第一次是学生时期,转眼已经工作一年了。那第二次来花萼楼应该会给我不一样的体会吧!下车后,引入眼帘的是充满客家风情的圆柱形建筑,这是给我的直观感受。
圆形的建筑给我的感觉就特别稳重,而且整个建筑只有一个门可以进入。也印证了这里的老人说它就是为了抵抗土匪,保护族民而建造的。
门头上雕刻「花萼楼」三个大字,旁边的对联为四字对联,进去之后,花萼楼共有三层,我一口气登上最高层,居高临下俯视这座围屋的内环,感觉是特别的圆,就象是用巨圆规画成的那么精准,瓦面整齐排叠,形成的倾斜似道道的花瓣,整个楼面就是一朵盛开的巨形花萼,恐怕因此而得名。听这里的老人说,花萼楼被许多电视剧或电影作为取景的场地,也是大鱼海棠的设计原景之一。
所以土楼里面有几个房间是开放的,里面有介绍来过花萼楼的名人故事,刘德华也来这里拍过广告。这样听起来这里还是挺出名的,但心里面挺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它可以被更多人所了解,了解客家文化,了解客家人的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其被过度的开发,从而打破这一片地域的宁静。
临走之时,我围绕花萼楼走了一圈,触摸着这近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一边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作为客家人的我也倍感骄傲。
Ⅲ
早早就已经听说过客家人的建筑很有特色,也经常有在电视手机上看到过客家人的围屋建筑,和自己住的、看见过的完全不一样,而作为客家人的自己,却从未亲眼见过、感受过客家人围屋。记得小的时候,经常会问爷爷:我们是真正的客家人吗?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和电视上的客家人不一样呀?爷爷总是会笑而不语。那时候心里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亲自去了解一下客家文化,感受客家人以前居住的地方。
终于有了一次团队出行的机会,来到了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区,历史文化名城-梅州,也被称为“世界客都”。而在其所辖属的大埔县,看到了客家人的「水立方」——泰安楼。
一到泰安楼就被眼前的这座建筑惊叹了,从外往里看,非常的壮观,以砖石木为主要结构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整的建筑的位置和空间布局都非常的舒服,进到里边,仿佛感受到了前人居住时的热闹,虽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居住过人,但是整个建筑都保存的非常好。优美的屋脊线、朴素的外观以及精致的装饰都展现出客家人的智慧。让身为客家人的自己深感自豪呀!
Ⅳ
泰安楼坐落在梅州大埔县西湖公园旁边,与大家所了解的围龙屋有些许差异。像上面提到的花萼楼,或是福建永定的围龙屋都是圆形的,而泰安楼它是国内极为少见的方形楼。像极了一座碉楼,四面围绕着,只有正面一个出口出入,里面还有一围小房和厅堂。虽然自己是客家人的一份子,方形围龙屋也只是听老人们提到过,并没有实际的看见和感受过。
当它出现在的眼前时,你能感受到那时客家人的鬼斧神工,结构与材料的运用都是非常特别的。如果你也喜欢客家文化,来到梅州别忘了来这里打卡,见证一下这里曾经的繁华喧嚣,与当下的现代文明的碰撞!不枉此行!
Ⅴ
中华文化上下年,在近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里,留下了多少人民的的智慧,建筑、农耕文化等等,都体现了不同时空的不同特色。
此次梅州之行,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坪山千亩梯田。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年前,我就对其进行过了解与文化的挖掘与分析,正是这种深入的了解,才渐渐发现其潜在的魅力。
我们可以把这种文化比作糖,每一个去发现与了解它的人都是一碗水,糖溶于水,我们在这碗糖水中见不到糖,但是喝起来是甜的。几年前对坪山梯田的了解,终究只停留在纸面,纸上得来终觉浅,当真正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才被它的美深深折服。
坪山梯田从元末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清初,整整发展了多年。梯田的种植需要经过浸种、整地、育秧、插秧、除草除虫、灌溉施肥、收成7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会形成谚语,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在客家人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的稻文化带到了南方,并且依山而居,「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是我在客家人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也是一种不忘本的精神。
我们到达梯田的时候,刚好是傍晚,夕阳余晖映照下的坪山梯田,实在是太壮观,每个此时站在这里的人,都会有打开手机相机的冲动。而记录这种美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一种景色,此时此刻,才似乎感受到黑格尔所表达的,当我们觉得一缕阳光、一片油菜花很美的时候,是我们感受到了朝气、活泼与蒸蒸日上,感受到了其背后的文化魅力。
Ⅵ
沿一座座山坡层层叠叠,从山脚到山顶,从此山连到彼山,连绵不绝,形态原始,阡陌纵横,叹为观止。
这里没有人山人海的闹场,也没有一般景区的小商小店,只有一个简单的指示牌,听到的是山间的鸟鸣,闻到的是泥土的芬芳,春天是水稻生长的季节,一片望不到边的绿,深邃的山村,怏然的田野,静谧的村庄,质朴的村民。
我倚在围栏上,不远处的水轮慢慢悠悠的转着,向下的水流像时间一样流逝夕阳也在慢慢被黑夜替代,美好的时光总是容易流逝,我能做的就是好好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找个好的角度用镜头记录下这美丽的样子,“咔嚓”来一次只是见识,来两次三次才算是认识吧!
村庄与城市的区别,即在自然与人工的迥异。村庄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城市更多的是人对自然的改变。自然的气息在人工的改造中渐渐消逝。但是,没有农业、农村和自然,何谈城市与发展?下一站出发潮汕,感受潮汕风情~欢迎大家一起加入进来,一起寻找乡村的动人之处,传播乡村之美,找寻到属于我们大家的美丽村庄!
作品图片来源见素生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果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专业或拿手绝活,请告诉我们。我们有酒,我们也擅长讲故事。欢迎各次元的小伙伴前来勾搭~
—
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