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忘年交——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地质学家孙省利教授,跟我提到徐闻的一件奇事,说非常值得一写。由于时间关系一直没动笔,今天整理出他口述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
孙教授是陕西西安人,地质学博士,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博士后,年担任广东海洋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从事海洋科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过去常年奔波在甘肃、新疆等地的沙漠进行地质考察,各种各样的奇特地理现象他也见了不少,但徐闻县的这件奇事仍然让他大开眼界,印象很深刻。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曾经去拍过视频的地方——徐闻白茅海。白茅海位于徐闻县城东北部约58公里处,濒临外罗港,与湛江市第四大岛新寮岛隔海相望。去年夏初,我第一次来到外罗港,在威仔的带领下,就来到白茅海赶海。这里的风景非常美,让人心旷神怡,当时正值退潮,看到有很多人在赶海挖蚝仔,于是我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一边挖还一边吃,味道非常鲜美。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一片美丽怡人的海滩,曾经因为一个奇怪的现象,差点被认为“闹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孙教授于是从头到尾跟我讲起来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年左右,附近前来赶海的村民发现白茅海海滩的礁石上,居然长出了一些“奇怪的眼睛”!海滩上裸露的黑色礁石上面,出现了一个个奇怪的坑洞,坑洞几乎全部呈圆形,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很像农村日常用的石臼。
这些“鬼眼”可能以前也有,但没有这么多,最近好像突然就出现了许多,村民们感到很吃惊!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都说:岩石生出奇怪的眼睛,可能是闹鬼了,代表不好的兆头……一时间,玄乎和恐怖的说法传开了。
为了这件奇事,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专门组织了一个科考队前来考察,我的忘年交孙教授就是其中重要的专家成员。到了白茅海,眼前奇特的景象确实让人吃惊:这些“鬼眼”个头都比较大,而且很浑圆,像是用圆规画图后,再人工开凿的。
白茅海这个地方,那个时候比现在还要荒芜,附近人烟稀少,也不是景点,要是人工所为,肯定不是现在的人搞的。所以一开始,大家没往地质方面去想,而去是查证徐闻的历史。
科考队先是找到徐闻当地的学者吴教授,跟他去档案馆查资料,希望能够找到古人开凿“鬼眼”的依据。从资料显示,徐闻古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自古商路繁华,航船忙碌。
所以,这时大家有一个猜想:这些像是石臼的“鬼眼”,是不是古人挖凿的?专门用来绑系航船的?如果是这样,因为时间的久远,磨损得厉害,只剩下这圆形的基座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一假说,得到了吴教授的否定。就算是吴教授不否定,我个人都不支持这个说法。因为白茅海我去过,那个地方,到处都是长满了蚝仔的暗礁,根本不具有出海口的条件。徐闻古港现在大家都公认在角尾,至今这里还有祖国大陆最南端的灯塔,与海南岛对面的灯塔隔海相望。
那么,礁石上的“鬼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就到了我们孙教授大显神威的时候了。他凭着丰富的经验,直觉判断这绝非人工所为。原因如下——
首先,在礁石上凿取如此多的洞眼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候是个大工程很不容易。其次,洞口圆形大小不等,深浅不一,毫无规律,而固定桩柱应该是同一大小。最关键的是,洞口边缘平滑圆润,不似机械切割而成。
孙教授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大自然的地质奇观。他提议在周围找找,看看还有什么线索没。果然,一个小时后,大家在徐闻龙塘村的赤坎仔村附近,发现一处神秘的断崖!
我上次去白茅海,没有看到这片断崖,但我完全可以想像它的形态。因为我在硇洲岛上也发现了同样的柱状断崖。硇洲岛位于湛江东南约40公里处,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是中国排名前三的火山大岛。硇洲岛上有一大片柱状断崖的奇特景观,正是火山爆发时留下的遗迹。
赤坎仔村的断崖跟硇洲岛的非常相似,可以清晰看见,几百根奇怪石柱巍然耸立,每根石柱高约十几米,棱角分明,并呈规整的六边形形态,表面像人工打磨过一般,光滑而平整。孙教授说,这种现象在地质学上就叫做“柱状节理”,是一种独特的地质现象。
柱状节理是熔岩冷却收缩形成的。火山喷发时,岩浆的温度为摄氏度,而当岩浆喷出地表,散热冷凝过程中,岩浆表面会形成很多冷却中心。出于散热需要,岩浆会向冷却中心收缩,并均匀地开裂固化,最终形成六棱柱形的柱状节理。
在我国,这种柱状节理的景观并非是在广东湛江出现,福建省漳浦县的南碇岛、云南省腾冲县的龙川江畔以及长白山石林风景区的石柱崖,都是宏大的柱状节理聚集地。有柱状节理存在的区域,可以表明一点,这里曾经经历过火山的剧烈爆发,烈焰奔腾,火海连天,岩浆肆意流淌。
那么火山的喷发与白茅海礁石上的“鬼眼”有什么关系呢?当地百姓告诉孙教授一行人,在徐闻南山镇大汉三墩附近的一座荒岛之上,有着许多花朵一般的石头,那些石头和长满“怪眼”的礁石一样,都是只出现在徐闻的奇异景象。
于是科考队准备去看一看这些“开花的石头”。这座荒岛看上去就像一个鸟巢。潮水退去,在阳光的映射下,海滩上呈现出成千上万圆滚滚的石头。这些石头散发出熠熠光芒。外地人觉得很奇怪,我们本地人都知道,石头上长满了野生蚝仔,反射光芒的贝壳的光面。层层叠叠的贝壳将礁石紧紧包裹,远远望去,就像匍匐前进的刺猬大军。
孙教授他们在贝壳滩几十米的地方,找到了“会开花的石头”。这些石头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有的像卷心菜,有的似盛开的莲花,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蓓蕾,形状各异,奇特美观,跟白茅海的“鬼眼”形态很不一样。
为什么这里的石头包裹得严实,而白茅海的却成了“鬼眼”?
为解开谜团,孙教授首先对南山镇荒岛的岩石性质进行了检验。发现些石头里外都是火山岩浆形成的玄武岩,化学性质一致的!花朵般状的岩石是典型的球状风化的结果。
这些花朵般的岩石,其实是由前面说到的节状柱理分裂而成的。充分发育方向不同的节理,会将岩石分割成众多多面体的小块,而节理上突出的棱角,容易遭受风化剥蚀。时间一长,其棱角逐渐圆化,使岩石风化为球形或椭圆形。
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孙教授在开花的石头附近仔细寻找,果然,他发现了几个像石球一样浑圆的岩石。孙教授告诉我们,球状风光,会将岩石剥蚀打磨成球形,这正是大自然奇妙的力量。
孙教授说,大自然最偏爱的图形就是圆形。在自然状态下,任何物体总是趋向于稳定状态,而圆形能最大化保持平衡的稳定结构,所以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细胞,都呈现出球形或椭圆形。
回到白茅海,经过观察分析,孙教授确定,白茅海这里的礁石,也都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玄武岩,但是为什么这里的玄武岩会有那么多“鬼眼”呢?这时,孙教授在几百米外的礁石上,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这些坑洞的中间,有一块块凸起的石头,经过孙教授检测,它们的材质并不是玄武岩!
这些石头启发了他,他说,这些玄武岩所包裹的岩块,学名叫捕虏体,而捕虏体的存在,可以就是出现“鬼眼”的原因。
白茅海礁石上神奇的“鬼眼”,极有可能是这样形成的:在火山剧烈喷发时,炽热的岩浆肆意流淌,而在流过程中会挟带周边的岩块,当岩浆冷却后,岩块被固着包裹在其中。而经过长年的风浪侵蚀,炽热岩浆冷却形成的玄武岩,逐渐风化剥蚀,这才使得原本固着的岩块暴露出来!
在捕虏体与玄武岩的结合部,岩体会比较疏松,经过长时间风化,海水侵蚀,这一部分率先消失。而白茅海的礁石每天都会经受潮涨潮落,潮水冲走了凸出的捕虏体,而在母岩上留下了凹槽。凹槽被日复一日的海水冲刷及漩涡掏蚀而呈现了圆形。就像一个嵌着红枣的窝窝头,拿走红枣,窝窝头就只剩下了一个坑。
孙教授详尽的解说,揭开了“礁石生怪眼”的谜团。原来这些“鬼眼”不是海滩上闹鬼,更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兆头,而是这些经历地下之火形成的岩石,再经过海水万年侵蚀而形成的奇特自然现象!又恰好在这几年捕虏体消失得比较多,出现了大量的坑洞,大家才注意到而已。原来如此,所有人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了!没有专业的科学知识,完全想不到是这回事,孙教授真不愧是一名海洋地质学的专家!
那么,徐闻的火山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火山口又在哪里呢?下一集,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想了解湛江风土人情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