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道:
“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前段时间,网易身患绝症的员工惨遭公司辞退的新闻一度送上热搜,相信不少上班族看后都忿忿不平,同时更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涌上心头。
加班加点,不计代价地付出,把身体弄垮了,公司却不为你买单。
想在职场里舒适度日,得过且过,可估计一次年度考核就把你干掉。
干脆辞职,自主创业吧,可又没有资本和技术,说不定干不到一个月就把老本啃光。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相信不少人都会被现实所困,整天不是职场上的勾心斗角,就是家里的房贷车贷、父母养老、孩子教育,弄得身心俱疲,却只能默默忍受。
意志消沉让职场人备受受困扰中年人为了养家糊口一刻不能停歇地奔波,年轻人虽然“一人吃饱,全家不愁”,但空空的银行卡余额也让他们不敢停下脚步。
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到慢慢地走向消沉,我们有太多的不安与惶恐,于是我们常常抱怨:
上班究竟是为了什么?
什么时候我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到底要怎么做,这一生才过得有意义?
带着这些疑问,在打开《有温度的手艺》这本书时,我似乎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安慰,焦虑的心情也随着故事开始的那一瞬间,便安静了下来。
中国十佳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之作当一群匠人,终日相伴的只有泥与木,陶与火,石与铁……他们大多数习惯沉默,只用一双手与这个世界交谈,他们身居微处而安分守己,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
他们的故事是根据第24届“中国十佳记录片”的《大匠之梦》改编而成,因此,本书作者周卫平和曹诚博都是国内资深的电视人。
其中,周卫平作为一个具有人类学视野的纪录片导演及摄影师,还曾经获得过法国探险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戛纳电影节提名奖,世界人类学大会优秀电影奖等多项国际级奖项。
“为手艺数碑,为工匠立传”,这便是作者的初衷,他们不辞辛苦地深入中国古建和传统手作的第一线,采访了二十几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让我们看到一个个经典之作的背后,是工匠们日复一日的刻苦磨炼,同时也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对生命敬畏的人生智慧。
正是这样的智慧,让手艺人用实践应验着中国古代工艺,用心捍卫着中国古代遗产,在同样快节奏的社会里,他们用朴实无华抵抗住了焦躁不安,创造出了一个个人类的奇迹。
0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传递出手艺人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如今职场里的考勤打卡管理是越来越先进了。
从最开始的纸质考勤打卡演变到后来的电子打卡工牌,再到指纹打卡,人脸识别打卡,感觉这些智能打卡已经很先进了,没想到前不久,有朋友说他们公司实现了APP上的定位追踪打卡,什么代打卡,忘打卡的理由统统不管用了。
换句话说,你就是孙悟空那般神通广大,也翻不出那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哎,咱们职场人,可真难啊!人身自由都在监控之下,这可不就是“一入职场休想懒,从此打卡把你管。”
很多人的心里,都觉得这考勤管理不就是一种形式吗?有必要把员工看得跟贼一样紧吗?
《墨子.法仪》中说:“天下从事着,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发。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木匠活里有规矩,有讲究图片本书中,引用了墨子举木匠干活的例子说明做事的法则:即工匠们用矩画方形,用圆规画圆形,用绳墨画直线,用悬锤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无论巧匠还是一般的工匠,都要以这五者为法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在木匠的手艺里,不仅蕴含了处世态度的哲学,更是一种严格的行规。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它说的就是职业素养,或者是一种职业态度。
我们来看看木匠的行规都有些什么讲究?
木匠如果有了新斧头,不能用自己或他人的斧头来削新斧的斧炳,这有“艺不到头”和“半途而废”的寓意。2.木匠要爱护工具,尤其爱护自己的斧头。专用的斧头,一般不借给外行人使用,如有徒弟犯忌,肯定会挨师傅骂。斧头被别人拿去乱砍乱刻,很容易破口,会被同行瞧不起。3.就算工期再长,自己的斧头也是随身携带,从不留在去干活儿的住家。因此,木匠都有“来去不离斧”的习惯。随身携带斧头可防身辟邪,也是木匠的标志,同时还是对祖师爷的崇拜,体现了职业的尊严。4.给普通人家建造的柱子大多取用六十年就能长成的树木,所以砍伐树之后再进行栽植,这样六十年一个轮回,只要坚持栽植,加以爱护,一般不会出现树木资源断绝的情况。
在古代,所说的“匠”就是木匠,看似复杂的规矩,却传递出一种信念: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就像老木匠张学儒说的那样:“我们三代人都是木匠,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干了一辈子木匠活儿,要闲下来,还不习惯呢。”
曾经看到这样一件事,说的是在国外,许多留学生都会选择勤工俭学,做些刷碗刷盘子的计时工作。
按照当地的卫生要求,要求盘子一定要用水冲三遍,其中一位留学生觉得这样既麻烦又增加工作量,每次只冲两遍水,工作效率提高了,老板还给额外发了小费。
后来,他主动和同伴们透露自己的奖赏秘诀,同伴劝他千万别这样做,他却不以为然,还取笑别人胆小如鼠,依旧我行我素。
终于有一天东窗事发,老板将他辞退,他只好又去别的餐馆求职,结果干不了多久,都被辞退了。后来,只要报出他的名字,老板们都摇头拒绝。
拒绝的原因是:“别人洗三次,你洗两次,你的名字已经被列入黑名单了,谁还敢用你。”
生活中,不乏这样看着聪明伶俐,实则难有大作为的人。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实际上非常愚蠢,经常搬起石头砸自己的教,聪明反被聪明误。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常的事业。”
可见,即使是平凡人,只要抱着一颗平常心,踏实肯干,有水滴石穿的耐力,获得成功的机会也不比聪明人少到哪里去。
手艺人的成长之路,没有任何捷径和投机取巧之说,他们的创作背后无一不是百炼成钢的辛苦付出与脚踏实地的守候。
在行业越来越规范的今天,职业素养更是职场生存的必备基础,这显然是自古以来选拔人才最看重的部分。
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
用心的职业态度,是个人成长的不二法则02“物勒工名的制度”,体现的是恪守诚信的匠心品质。
记得刚入司时,公司组织过一次新人的岗前培训,有一位讲师问我们:“你认为作为一个职业人,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当时很多人回答,要热爱公司,要敬业爱岗,要好好学习,努力提升技能......
显然,这些并不是他要的答案,最后他在白板上写下了两个字,这两个字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诚信”。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讲师是一位业务部门的总经理,他带领的销售团队年年获得业务佳绩,不仅赢得了公司的各项荣誉,同时也在业内享有声誉。
他认为,这一切成绩的背后,都来自于“诚信”所带来的对公司、对客户及对个人的责任感,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基本信任,如果能够把这件事做好了,你就可以在职场中“战无不胜。”
孔子说过:“民不信而立。”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可以在世界上立足,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然而,当我们走向社会后,这个做人的根本道理却往往走了样。
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职场调研,
问:你认为职场诚信重要吗?
93.8%的人回答很重要。
问: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如何选择?
61.9%的人选择不放弃诚信。
问:“身不由己”时放弃过诚信吗?
仅有29.2%选择没有放弃过。
好吧,虽然93.8%的职场人士认为诚信很重要,但最终坚守者不足三成,很显然意识和行动之间的落差是比较大的。
而中国的手艺人,却将诚信的精神代代相传,默默浸润到一件件精湛绝伦的作品中去。
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中国历史上,铁匠这一行是开行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行业之一,而行规与忌讳也数这一行最多。
与石匠、漆匠、瓦匠等不同,铁匠行当的一大特点是要将自己和师傅的名号打制在自己的产品上,这关系到作为工匠精神精髓的质量担保、匠人的荣誉传统。
《吕氏春秋.孟冬记》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也就是说,如果器物做得不合格,诚信不够,将给予惩处。
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就有了“物勒工名”的制度,它要求器物制造者把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秦律》中也有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
若不刻名,就要被罚。同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以及分工负责制度。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效为上”。
对于优秀匠人,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下,秦朝工匠们制作出了铜车马、兵马俑等享誉世界的艺术品。
秦兵马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无形中约束着工匠的行为。
除了铁匠外,其他手艺人都是如此。
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每个刻秤人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而在陶瓷业,官窑生产的好产品献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各窑工匠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建立与“物勒工名”制度和职业荣誉感基础之上的“精益求精”精神,使得历朝历代的工匠源源不断地产出名扬四海的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精品,铸就了中华灿烂文化。
我们常说“张小泉”的剪刀品质好,可谁知道就这三字,凝聚了多少人血汗和骄傲。
来自河北曲阳的的石雕团队带头人李江,面对他的作品时,说了一句简单的话:“不能给家乡丢脸,不能砸牌子。”
这无疑是工匠精神最形象的表达,手工艺人保有的不仅是制作一件器物的技术,而是一份最为质朴和纯粹的关系。
美伦美奂的人类文明这种纯粹的关系,正是变得越来越机械和冰冷的工业化时代中,人们越来越缺乏的东西,它就是信任,它就是温度。
富兰克林说过:“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03“七十二项世界纪录”,蕴含着匠人们捍卫梦想的执着追求。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多少年来一直鼓励人们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的追求,而今,有一个人,他的梦想就是为中国七十二行当的每一行当都创造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被誉为“湘西鬼才”的李宏进,出生在湖南省永顺县塔卧镇一个石雕工匠之家。他从12岁拜师学艺起,转战30多年,历经心酸苦辣,现在已经从一个小工匠,变成了世界民族建筑设计师,创造出多项民族历史文化建筑作品。
这七十二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梦想,并非好高骛远,而是源自李宏进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每根放,每道梁,每匹瓦,每块石头,都包含了文化信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老祖宗红留下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湘西鬼才李宏进梦想,就是手艺人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积累起来的。
如今,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差不多先生”,他们的特点就是做事以“差不多”为标准,凡事做到“差不多”就交差了,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的事业或许也就是“差不多”,永远也到不了优秀的行列。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再认真、再专注一点呢?
最近,大家都在呼唤重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做事的态度。
它不是将手艺作为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之所以有的人会成功,是因为他们将时间主要用来做好一件事,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将时间花在很多事情上。
生活中永远不缺聪明人,缺的就是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的人。
《信仰的力量》的作者路易斯.宾斯托克说:“人生乃是长期考验我们的毅力,唯有那些能够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奖赏。”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毕业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不知道是该选择自己喜欢的歌唱事业还是从事教育事业,于是便征求父亲的意见。
父亲告诉他:“如果你向同事坐在两把椅子上,结果只能是跌坐到两把椅子之间,所以,你应该坚定地选定一把椅子。”于是,他选择了个歌唱事业。
如果你选择了一份稳定的职业,却又梦想着创业发大财,很可能最后的结果是你既不是一个合格的员工,也成不了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可见,对于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都需要想帕瓦罗蒂那样果断地选定一把椅子。
帕瓦罗蒂对梦想专注的选择专注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能把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专注会让生命变得更有质感,并带来超高的效率。
能轻言放弃的,只是梦,而不是梦想。
心理学上有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延迟满足”。
“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不仅延迟后获得的幸福感是双倍的,并且能够对人的毅力和耐心起到一个很好的锻炼。
木雕匠人田开健当初进入这个行当,主要是为了谋生,连续三次高考名落孙山之后,他虽有千般不舍,万般不甘,但为了供养弟妹,只能外找活干,跟着不同的施工队在全国各地打零工,直到后来走上木雕之路。
一开始没有多少收入,但他坚持了下来,并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三十年。
他热爱这个行当,在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里,他不急不燥,心平气和,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当收获到别人对他作品的一片赞美声后,多少也抵消了没考上大学的遗憾。
好料不怕细琢。木头如此,人亦如此。三次高考落榜又怎样?守一颗匠心,精于艺,爱生活,这样的生命,就是艺术。
匠人们对生活的热情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细木作的传承人杨金荣先生说过:
西方设计只做了一半,到图纸就完了。而中国的图纸只是参考,设计是在制作过程中完成的,比机器更准,这就是精神。
时代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现代技术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最核心的,还是人。无论东方西方,概莫能外。
《有温度的手艺人》这本书中真正传递出的那股温暖人心的精神,并不是工匠们才应该追求和恪守的,它的背后是一种专注,一种认真。我认为,这恰恰是我们现代的职场人最需要紧紧把握住的核心。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